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尼姑庵錢序》作品劄記

《尼姑庵錢序》作品劄記

(1)殿上筆記,清代王昌撰。王昌,本名德福,名舒安,學者稱其為蘭泉先生,江蘇青浦(今上海)人。1754年(乾隆十九年)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春榮堂詩集》68卷。

(2)三端:三個方面。結尾,線索,線索。

(3)義:儒家講的道理,其實就是朱成理學理論的道理,也就是方苞“義”論中所說的“義”。

(4)考證:對史實、名人、人物進行考證、驗證和分析,是清代漢學家研究古籍的主要方法。姚鼐生活時期,考據之風盛行。姚鼐經常把“考證”稱為“考試”。

(5)互助:相輔相成。

(6)過度:過分。

(7)語錄:真實記錄口語,不註意字面修飾。古代記載講學、傳道或演講的文章稱為“語錄”,如《文類》(關於朱與弟子問答的書)、《上蔡語錄》(宋代曾田記載謝演講的書)。

(8)繞組:繞組和雜項。

(9)別逗了:韓完了。結束了就結束了。

(10)以為是病:結果反而成了病。

(11)危害:不好,不足。

(12)天道之量:指天賦。

(13)三人皆有才:王昌熟讀朱學說,以及薛瑄、諸說,並精於考證,著有《晉辨》壹部。他在詩歌和古文方面也頗有造詣。

(14)長期加入軍旅。乾隆中期(1736-1796),雲貴巡撫阿桂率兵攻緬,王昌邀其隨軍。後來,範麗書院的大臣文賦取代阿桂,以王昌為幕府。隨後,王昌還分別與文賦、阿桂兩次東征金川。

(15)梁、易:古代國家的名稱都在今四川省境內。

(16)鑲嵌:同“玫瑰”。桂味:戚薇,卓壹。

(17)正卿:清代有三銜至五銜表示待遇,稱為“正卿”。

作品翻譯

我從義、考證、文章三個方面談了學習。這三個方面,如果運用得當,可以相輔相成;如果用不好,可能會導致相互幹擾。現在的人,知識淵博,言行端正,文章高尚;無知無識的人,文章淺薄。但是,世界上也有人太過渴求義理。他們的文字淩亂無條理,庸俗簡單,如同語錄,毫無文采;如果有太過於急於考證的人,他們的文章就會瑣碎,沒完沒了。我覺得文章美到極致,卻成了弊端。為什麽?原因是他太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卻對自己應該選擇的東西變得遲鈍和迷茫。壹個天生有才華的人,他的文章雖然漂亮,但也不能有失偏頗,所以具備三者的優點是最珍貴的,但其中還是會有缺點。人能充分利用上天賜予的天賦,不因為自己的天賦而自欺欺人,這難道不罕見嗎?

青浦王蘭泉先生,他的才華是上天賜予的,是壹個兩者兼得的人才。王先生寫的文章,有唐宋名家的風韻和飄逸氣度,文章進行了討論和考證。文字優美但不繁瑣,內容廣泛但不復雜,含義細致周到。這是因為他很好地利用了上天賦予他的天賦,但他並不因為太喜歡而妨礙文章的美。王先生長期為官,遊歷涼州、益州等地,飽覽萬裏風光,輔佐國家穩定邊疆,功績卓著。於是他把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變成了用古代漢語寫的稀奇古怪的文字,別人都沒有。所以世人都說是天助才成就了王先生的文章,好像只有王先生壹個人與眾不同。我說這不是王先生區別於其他人的地方。王粲先生用盡了他的才能(三者皆有),承受了上帝賦予他的稟賦。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在北京遇見了王先生。那時候王老師才三十歲,我在心裏很重視崇尚他的才華。到了我先生的官位上,我晚年回到海上,把我的文章修改成《蜀朝》,有* * *四十卷,從金陵寄給我。打開來看了壹下,以為能大致明白王先生的深意。恐怕天下所有的讀書人在讀王先生的文集時,只會贊嘆他的文字優美,而未必明白其中的緣由,所以我無法將自己無知的知識隱藏起來,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至於王先生的詩和其他文字,雖然體裁不壹定和古文壹樣,但用我的文字去探索,我們都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彩之處。

這篇文章是作者辭職後主持江寧中山書院時寫的。這是姚鼐召集弟子講學,開啟桐城派中國古代文學大旗的時期。“義”、“考據”、“文章”三位壹體的觀點,是姚散文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壹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