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窮西征,巖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鹹播秬粟,莆雚是營。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白霓嬰茀,胡為此堂?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天式從橫,陽離爰死;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屈原《天問》
昆侖墟在西北,(趙改墟作虛,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經》文作虛。守敬按:
言河源者當以《漢書·西域傳》為不刊之典,以今日與圖證之,若重規疊矩,作
《水經》者惟但言蔥嶺、於闐未明,言昆侖不能知昆侖所在。又見《史記·大宛
傳贊》雲,惡睹所謂昆侖,《漢書·張騫傳贊》亦雲爾。)遂以昆侖置於蔥嶺之
西,酈氏又博采傳記以符合之,遂與《經》文同為悠謬。會貞按:《壹統誌》,
西藏有岡底斯山,在阿裏之達克喇城東北三百壹裏,此處為天下之脊,眾山之脈
皆由此起,乃釋氏《西域記》所謂阿耨達山即昆侖也。又齊召南《水道提綱》,
巴顏喀喇山即古昆侖山,其脈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東來,結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貴為巴顏,黑為喀喇,即唐劉光鼎謂之紫山者,亦名枯爾坤,即
昆侖之轉音。戴震《水地記》,自山東北至西寧府界千四百余裏。《爾雅》,河
出昆侖虛,不曰山。察其地勢,山脈自紫山西連犁石山,又南迤西連,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語岡底度斯者,譯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寧府邊外五千五百余裏,綿亙
二千裏,皆古昆侖虛也。)
三成為昆侖丘。(趙雲:見《爾雅·釋丘》。趙琦美據《河水》四《註》,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趙說是,而趙本有山字,適相違反,當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趙說曰,趙琦美據《爾雅》,三成上補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註》,成猶重也。昆侖山三重,故以名雲。是《爾雅》因昆侖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酈氏據《爾雅》釋昆侖,則正坐實昆侖丘之三成,蓋《山海經》
亦釋昆侖山為昆侖丘也。)《昆侖記》曰:(朱記作說,全、趙、戴同。守敬按:
《昆侖說》未聞。《爾雅》疏引《昆侖山記》,昆侖山壹名昆丘,三重,與此文
稱昆侖之山三級合。則昆侖說為《昆侖記》之誤,今訂。)昆侖之山三級,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見《淮南子》,後文引之,壹名板桐;(朱桐作松,《箋》
引《廣雅》板桐及嵇康《遊仙詩》結友家板桐,雲:未聞板松,疑或字誤。守敬
按:《楚辭·哀時命》稱板桐,則松當作桐無疑。趙、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孫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則樊當攀之省,板當扳之誤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經》。作平圃,《穆天子傳》作縣圃,郭璞註《山海經》引
《傳》作縣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錯出,玄、縣音同通用。)壹名閬風;
(守敬按:《楚辭·離騷》雲,登閬風而糸?馬。)上曰層城,(朱層作增,趙、
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黃本並作層,知原是層字。層與增同。《淮南·墜
形訓》,昆侖虛中有增城九層。又雲,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則
後文引之不數增城。《廣雅》,昆侖墟有三山,閬風、板桐、玄圃,皆分玄圃、
閬風為二,亦不數增城,並與此異。而《十洲記》言昆侖三角,壹名閬風巔,壹
名玄圃臺,壹名昆侖宮。後文又引之,則又異。)壹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
(戴改謂作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謂太帝之居語,後文引之。高誘雲,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萬裏,(守敬按:此沿《禹本紀》之誤,古時中外未通,傳聞異辭,
轉相傳會,荒誕不經。於是《禹本紀》言昆侖有去嵩高五萬裏之說,而《水經》
以為據,酈氏亦深信不疑。觀本卷後文,考東方朔之言及《經》五萬裏之說,難
言康泰、浮備調之是。下卷《異物誌》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
為河源,非原脫此字。《禹紀》所雲昆侖,張騫使大夏而窮河源,謂極於此而不
達於昆侖,其明徵也。是《禹本紀》壹誤《水經》再誤,酈氏三誤矣。推其致誤
之由,乃限於地,並限於時耳。今按圖以索,相去不過萬裏,無稽之言,存而不
論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紀》與此同。(會貞按:《史記·大宛傳贊》稱《禹本紀》。梁玉繩
《史記誌疑》曰,《困學紀聞》雲,《三禮義宗》引《禹受地記》,王逸註《離
騷》引《禹大傳》,豈即太史公所謂《禹本紀》者歟?余因考郭璞《山海經》註,
亦引《禹大傳》,《漢·藝文誌》有《大A0》三十七篇。師古曰,A0,古禹
字。《列子·湯問》篇引《大禹》,疑皆壹書而異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經》。
郭《註》,去嵩高五萬裏,蓋天地之中也,見《禹本紀》。當酈氏時,《禹本紀》
未必存,蓋據郭書。又按《初學記》五引《河圖括地象》曰,昆侖者,地之中也。
《水經》從《禹本紀》而省作地之中,蓋參以《河圖》說歟?)高誘稱,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萬三千裏,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會貞按:誘是涿人,見《易
水》篇。《隋誌》《淮南子》二十壹卷,高誘《註》。此《淮南·?形訓》註文。
今本《註》,昆山作昆侖,積石詳本篇二卷。)按《山海經》,自昆侖至積石壹
千(戴刪壹字。會貞按:黃本有壹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後凡首稱壹千、或
壹百、或壹十者,戴並刪壹字。其武斷實甚,特揭於此,後不復出。)七百四十
裏,(守敬按:此酈氏就《西次三經》總計之文。即今本《山海經》歷數之,凡
二千壹百裏。然《續博物誌》三引《山海經》,與《註》同。《釋迦方誌》引書
雲雲亦同。則此無訛文,當是今本《山海經》所敘裏數有誤字。)自積石出隴西
郡至洛,準地誌可五千余裏。(守敬按:後魏隴西郡治襄武,在積石之東。言至
洛者,洛陽為當時都城,嵩高即在其東南也。準地誌句,酈氏據典籍約計之辭。
按《續漢誌》,隴西郡在洛陽西南二千二百二十裏。後漢郡治狄道,在襄武西北
百余裏。稽《圖》,魏隴西郡西去積石約千余裏。合觀之,是自積石至洛不過三
千余裏,此五千當三千之誤。)又按《穆天子傳》,天子自昆侖山入於宗周,
(朱昆下有侖字。趙同,戴無。守敬按:《大典》本、黃本並無侖字,《穆天子
傳》中,昆侖凡六見,無單稱昆山者,然註上引高說,變稱昆山,此蓋亦變稱之
非,必脫侖字也。《傳》記穆王至昆侖事,在卷壹二,朝於宗周之廟乃裏西土雲
雲,在卷四,比酈氏隱括《傳》文,謂自昆侖入於宗周也。)乃裏西土之數。
(守敬按:郭璞《註》,裏,謂計其道裏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於河宗之
邦,(全以北字屬上,雲:據本傳則羨文也,依沈炳巽本刪。趙、戴刪同。守敬
按:本傳無北字,蓋脫。《傳》下文稱南至於某處,北至於某處,可證。故洪頤
煊據此《註》以補《傳》,不當刪。《史記·趙世家·正義》,河宗在龍門河之
上流,嵐、勝二州之地也。)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裏,自陽紆西至河首,四千
裏,(守敬按:《穆天子傳》,自陽紆西至於西夏氏二千又五百裏,酈氏就傳合
並言之。)合七千四百裏。(守敬按:此句酈氏總計語。)《外國圖》(守敬按:
《後漢書·東夷傳》註、《文選·郭璞〈遊仙詩〉》註、《類聚》八十九、《通
典》邊防門,並引《外國圖》。《寰宇記·四夷部》屢引《外國圖》,俱不言何
時人撰。《史記·始皇本紀·正義》稱吳人《外國圖》,此《外國圖》稱大晉,
則為晉人之書,是《外國圖》有二矣。觀後文引《支僧載外國事》雲,據,晉言
十裏也。稱晉與此條同,此豈《支僧載外國事》之圖歟?)又雲:從大晉國正西
七萬裏,得昆侖之墟,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誌》壹引《河圖括地象》,
聖人、仙人之所集。)數說不同。道阻且長,)朱阻作?,趙同,戴改。)經記
綿褫,(朱經作逕,《箋》曰:疑當作經記綿邈。趙改經雲:按褫字不誤。《易
·訟卦》疏雲,三見褫脫。蓋褫有脫義,言紀記歲遠褫脫耳。《巨洋水註》雲,
遺文沿褫,其詞例然也。戴改經同。)水陸路殊,徑復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
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誌差違也。(會貞按:以上博引諸書,釋《經》去嵩高
五萬裏之說。如高誘說《及山海經》、《穆天子傳》,則不及五萬裏,如《外國
圖》則更過五萬裏,縣殊實甚 勃氏曲為解說,謂經記綿褫,或等亥豕之訛,水
陸路殊,復有迂直之異,故存而不論,然亦由未確知昆侖所在,遂不敢質言之也。)
其高萬壹千裏。守敬按:此《河圖括地象》文,引見王逸《離騷》註及《博物誌》
壹。
《山海經》稱,方八百裏,高萬仞。(守敬按:《海內西經》文。)郭景純
以為自上二千五百余裏。(守敬按:郭註《宛傳》、《漢書·張騫傳贊》引《禹
本紀》文。)《淮南子》稱,高萬壹千裏百壹十四步二尺六寸。(趙據《淮南子》
校改二尺作三尺,戴改同。守敬按:《?形訓》文,莊校《淮南子》作二尺,
《漢魏叢書》本及日本刻本並同。不知趙氏見何誤本也。此引《山海經》註及
《淮南子》為《經》言昆侖之高作證證,而其說歧出,蓋亦聊述聞見以誌差違,
與上文同。)河水(全移出其東北陬五字於河水下相屬,雲此七字萬無分作二句
之理,舊乃妄割《註》文分配。)
《春秋說題辭》曰:河之為言荷也。(守敬按:《廣雅》,河,何也。何與
荷同。)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守敬按:《古微書》同。)《釋名》曰:河,
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守敬按:《釋水》文。)《考異郵》曰:河者,水
之氣,四瀆之精也,所以流化。(守敬按:《禦覽》六十壹,《事類賦註》六引
《考異郵》同。)《元命苞》曰:五行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守敬按:《初學
記》六引《元命苞》所作信,誤。)元氣之腠液也。(守敬按:《文選·郭景純
〈江賦〉》註引《元命苞》,腠作湊,《古微書》作津。)《管子》曰:水者,
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朱無如字,越同,戴增。守敬按:原書有如字。)
故曰,水具財也。(朱具上有其字,趙同,戴刪。按原書無其字,財作材。守敬
按:以上《水地》文。)而水最為大。(戴刪而字,上增五害之屬四字。)水有
大小,有遠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經水。引佗水(守敬按:原書引作別。)
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於地溝守敬按:原書作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
及於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守敬按:以上《度地》文。)《莊子》曰:秋水時
至,百川灌河,經流之大(守敬按:《秋水》文,經作涇,壹作徑,又或作淫。)
《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守敬按:《博物誌》、《類聚》
八、《初學記》六、《禦覽》八、六十壹、《事類賦註》六引《援神契》同。
《白帖》六引漢作河。)《新論》(守敬按:《後漢書·桓譚傳》,譚著書二十
九篇,號曰《新論》。《隋誌》及新、舊《唐誌》並作十七卷,已佚。)曰:四
瀆之源,河最高而長,從高註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守敬按:《類聚》九
引《新論》此條,末句作故為平地災害。)徐幹(守敬按:徐幹,《魏誌》附,
《王粲傳》。)《齊都賦》曰:川瀆則河洋洋,發源昆侖,九流分逝。(朱作遊,
《箋》曰:《玉海》引此《賦》作逝。趙、戴改。會貞按:《大典》本、明抄本
並作逝。)北朝滄洲,驚波沛後,浮沫揚奔。(朱浮訛作望。全校改,戴、趙改
同。會貞按:《類聚》六十壹節引《齊都賦》,有此前後四句,正作浮。)《風
俗通》曰:江、河、淮、濟為四瀆。(朱河字在淮字下,趙同。戴乙。會貞按:
《風俗通》引《尚書大傳》、《禮·三正記》,以江、河、淮、濟為四瀆,與
《爾雅》合。此《註》蓋傳鈔倒錯,戴乙是也。)瀆,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
(守敬按:《山澤》文。)《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稱瀆。(會貞按:《巡
狩》文。德作功,《爾雅》疏引亦作功。)《釋名》曰:瀆,獨也,各獨出其所
而入海。(會貞按:亦《釋水》文。即《爾雅》所雲,四瀆者,發源註海者也。)
出其東北陬,(孫星衍曰:《說文》,陬,隅也。董佑誠曰:此河水自蒲昌
海伏流重源所出,當昆侖東北陬也。今中國諸山之脈,皆起自西藏阿裏部落東北
岡底斯山,即梵書之阿耨達山。綿亙東北數千裏,至青海之玉樹土司境,為巴顏
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統名枯爾坤,即昆侖之轉音。蓋自岡底斯東,
皆昆侖之脊,古所稱昆侖墟,即在乎此。《山海經·西山經》稱,昆侖之邱,河
水、赤水、洋水、黑水出焉。郭《註》,洋或作清。《海內西經》稱,海內昆侖
之墟,赤水出東南隅,河水出東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大荒西經》稱,西海之
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邱。《穆天子傳》稱,
天子宿於昆侖之阿,赤水之陽。今金沙江上源三,曰那木齊圖烏蘭木倫河,托克
托乃烏蘭木倫河,喀齊烏蘭木倫河,蒙古謂赤色為烏蘭,蓋即赤水。怒江上源有
池曰喀喇池,東流曰喀喇烏蘇河,蒙古謂黑色為喀喇,蓋即黑水。其西流即今青
海,亦曰西海。蒙古曰庫可諾爾庫可者,譯言青,蓋即青水。流沙即今戈壁,當
安西州南,青海之西。是青海西北濱戈壁,黃河、金沙江、怒江三源之間,山名
昆侖而迤東山脊為昆侖之證。惟《經》敘四水所出之方隅,前後互異,則傳寫之
誤也。《海內東經》稱,西胡白玉山在流沙西,昆侖墟東。今岡底斯山北支為蔥
嶺,戈壁當其東。《穆天子傳》亦先升昆侖之邱,復西征至西王母之邦,是迤西
山脊皆為昆侖之證。昆侖本在域中,《爾雅》以西王母與觚竹、北戶、日下為四
荒,則亦國名。周衰,德不及遠,怪迂之說復興,遂謂運河中國有五萬裏之遠,
又移昆侖於海外,指西王母為仙人。後儒震於怪物,並《禹貢》昆侖而疑之。
《山海經》秦、漢人據古圖所為,更經錯亂,加以附會,故太史公已不敢言。然
遺文軼句,猶資考證 勃氏有雲,自不登兩龍於雲轍,騁八駿於龜途,等軒轅之
訪百靈,方大禹之集會計,儒、墨之說,孰使辨哉?今中外壹家,西陲萬裏,並
入圖籍,文軌之盛遠軼軒姒,酈氏所稱,適應今日。惜古籍散亡,僅亡大略耳。
會貞按:董氏《水經註圖說》甚精細。此條說昆侖亦合。惟以為河水自蒲昌海伏
流重源所出,當昆侖東北陬,則誤。詳見卷末。)
《山海經》曰:昆侖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守敬按:《海內西經》
文。)《爾雅》曰:(朱《箋》曰:此下當補河出昆侖墟五字。戴依補。趙雲:
按《註》上文引《山海經》曰,昆侖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故節去《爾雅》
之文,以免重復。朱氏欲補之,未識古人裁取之妙爾。戴亦誤補。)色白;(守
敬按:郭璞《註》雲,發源處高潔峻湊,故水色白也。)所渠並千七百,壹川,
色黃。《物理論》(守敬按:《隋誌》,楊子《物理論》十六卷,晉徵士楊泉撰。
新、舊《唐誌》卷同。已佚。)曰:河色黃者,眾川之流,蓋濁之也。(戴雲:
按此十六字,當是《註》內之小《註》,故雜在所引《爾雅》之間,書內如此類
者甚多。守敬按:戴說是也。《爾雅》色黃下,即接百裏壹小曲,千裏壹曲壹直
二句,而《類聚》八、《禦覽》六十壹引《物理論》此條,並有下二句,蓋以酈
書為據,誤認《爾雅》文為《物理論》也。不知《爾雅》上言所渠並千七百壹川,
故下統言百裏千裏之曲直。《物理論》但釋色黃,與下詞義不相屬也。百裏壹小
曲,千裏壹曲壹直矣。(守敬按:《釋水》文。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朱
《箋》曰:按張仲事出桓譚《新論》,而《漢書·溝洫誌》議河濁不宜溉田者,
乃大司馬史長安張戎,字仲功。今稱大司馬張仲,疑誤。戴雲,脫史字、功字。
趙據《溝洫誌》顏《註》增功,失增史。)河水濁。清澄,壹石水,六鬥泥。而
民競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朱令訛今,戴改,趙同。)至三月桃花水至,則
河決,(守敬按:《漢書·溝洫誌》,來春桃華水盛,河必羨溢。師古曰,《月
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谷冰泮,眾流猥集,
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華水耳,而《韓詩傳》雲,三月桃華水。此稱三月,與《韓
詩傳》同。)以其噎不泄也。(守敬按:《說文》,噎,飯窒也。此謂水壅塞也。)
禁民勿復引河。(守敬按:《禦覽》六十壹、《事類賦註》六,並引張說,禁止
有可字,此當據增。)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守敬按:《燕策》,齊有清濟濁
河,足以為固。則濁河之名久矣。)《述征記》(守敬按:《隋誌》,《述征記》
二卷,郭緣生撰。《舊唐誌》有郭象《述征記》二卷,當即此書,誤題郭象耳。)
曰:盟津河津恒濁,(守敬按:盟津詳本篇卷五。)方江為狹,比淮、濟為闊。
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聲乃過。
(守敬按:《初學記》二十九略引郭緣生《述征記》無水下有聲字。《禦覽》九
百九引作伏滔《北征記》,亦雲聽水無聲乃過,此當據增聲字。)人見狐行方渡。
余案《風俗通》雲:裏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何,(守敬按:《正失》文。)且
狐性多疑,(守敬按:《埤雅》,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從孤省。)故俗
有狐疑之說,(會貞按:《離騷》,心猶豫而狐疑。)亦未必壹如緣生之言也。
(會貞按:《顏氏家訓》,狐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渡,今俗雲狐疑。
則又與緣生說合。《經》方言河出,酈氏因引《爾雅》色白,兼引渠並眾川,色
黃,又引《物理論》、張氏《議》、《述征記》詳言河之濁,且牽連縷敘狐之渡
河,皆下流事,殊為蔓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