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永樂大鐘的梵文銘文怎麽樣?

永樂大鐘的梵文銘文怎麽樣?

北京大鐘寺有壹口明代永樂年間由姚(嚴道士)監造的巨鐘,俗稱永樂鐘。整個鐘上鑄滿了梵經的咒文,有壹首詩形容為“此鐘滿布蓮花”,十分傳神。只是這個“蓮花”到底是什麽,明清時期似乎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有人說《華嚴·中外壹書》八十壹卷...還有金剛般若,三十二分》(帝都風光略),也有人說《華嚴》壹書海內外共八十壹卷,稱為《華》(春秋明夢錄)。直到1981,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夏明明發現鐘身上沒有華嚴經,卻有金剛般若經,而且遠不止金剛。據說軍閥張宗昌曾派人在永樂大鐘上拓印這些梵經咒語。拓片在現存的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但已損毀嚴重,無法使用。1996年,古鐘博物館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了補刻,最終整理出《永樂大鐘碑刻原典》(以下簡稱碑刻原典),壹封信中包含了六大卷,全部為原抄本。這是目前研究永樂大鐘梵天經咒文最基本的文獻。2006年,高開君和夏明明將他們對永樂大鐘的研究成果編成了壹本書《永樂大鐘的發現》(中、英、日三種語言版本,以下簡稱《發現》),其中夏明明負責撰寫了佛經銘文部分,這是國內第壹部全面介紹和研究永樂大鐘的專著。根據真跡(序言《永樂大鐘解》)和發現(第45-46頁)提供的研究統計,關於永樂大鐘的漢文佛經有以下十六種:1。佛、佛、菩薩的神、僧名經(原著[下同],1-807頁);2.大明朝的詛咒(807-816頁);3.十二因緣咒。蓮花經(817-1200頁)六。破地獄的真相(1200頁)七。出生咒(第1200頁)八。阿彌陀佛經(第65438+頁)仁慈的王者護國大拉尼經(第1211-1214)十、佛頂大白傘蓋大拉尼經(第1215-1255)大悲永遠持咒(第1257-0257佛頂勝咒(第1264-1273頁)十四。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273頁)前後相接的沈明咒、十二因緣咒、吉祥贊,原本見於《佛說、佛說、佛說、佛說》佛經三十九卷(永樂北藏四十卷),不能算作三個獨立的咒文。般若無量隱咒和金剛心大羅尼,壹般都是附在金剛經末尾的,不能視為獨立的咒文。這是黑水城俄藏文獻中編號為TK39、TK124、TK179的三種西夏刻本金剛經的排列,而經末所附的般若無盡故事、金剛心達拉尼等文字與永樂大鐘的文字關系密切。只有金剛之心的TK39和TK179的達拉尼被稱為金剛之心的真理,只有西夏著名的秦晉王TK124被稱為金剛之心的達拉尼。按照上面的邏輯,好像妙法蓮華經後面的破地獄咒和出世咒也應該是附在妙法蓮華經末尾的咒文,但是我目前還沒有在妙法蓮華經的任何出版物或者抄本上找到這樣的例子。妳可能會問,為什麽非要把這些漢文佛經投在永樂大鐘上,而不是其他佛經上呢?選擇標準是什麽?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至少值得註意的是,在鑄造永樂大鐘之前,大部分中國佛經都是在永樂官文版上出版的,其中壹些還被冠上了明成祖的禦令。這些出版物有的是單行的,有的收錄在永樂年間出版的四卷本《大乘經》中(這本書可以在臺灣省“故宮博物院”網站上看。《永樂大鐘》中與《大乘經》相同的漢文佛經有六種,分別是《妙法蓮華經》(僅普門品)、《佛白傘蓋達拉尼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悲總持神咒》、《佛頂總持經》、《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大悲總持神咒”其實是“大悲觀菩薩總持經咒”的咒文部分。大悲和佛陀的無上榮耀和勝利都是由經文和咒語兩部分組成的。永樂大鐘上只鑄了大悲咒和菩薩無上榮勝咒,沒有鑄經書,而佛祖無上榮勝咒和經書都鑄了。據沈偉榮先生考證,這兩本書的經文部分與西夏時期翻譯的都是壹樣的,即聖觀無悲,常持功用,據經文記載,而勝頂,常持功用(《西藏歷史與佛教研究》,329頁,腳註1),但西夏翻譯中並未采用咒語部分。可惜沈先生沒有註意到,永樂大鐘上還有西夏譯“勝丞相尊職”的經文部分。為什麽西夏文翻譯的“聖觀自容,慈悲心常持依經功用”和“勝相持依經功用”的經文部分在明初被特別選編進大乘經,而“勝相持依經功用”的經文部分也被鑄進永樂鐘,值得進壹步研究。我們來看看大鐘上的梵文咒文。最早從事梵天咒文解讀的學者是郭元興,他於1981年在中國佛學院任教,但研究成果並未正式發表(《發現》,第37頁)。張寶生先生在郭元興先生初步詮釋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了重新記錄、整理、註釋和翻譯,並將研究成果匯總於《永樂大鐘梵文銘文考釋》(以下簡稱考釋)。沒有張凱先生的傑作,後人是無法研究《永樂大鐘》梵文真言的。張老師很早就給了我壹份碑文考,我壹直沒有機會評論。銘文考釋的壹些翻譯、註釋和觀點,我不能完全認同。限於篇幅,我想在這裏就梵天真言的雷同問題做壹些補充評論。對於梵語咒文的古漢語翻譯,張老師主要用的是唐宋密宗的翻譯,太遠了。大中梵文真言鑄於永樂年間,原版肯定是明初流行的密宗真言。要查的話,就拿這些咒文去查吧。《永樂大典》上刻的大乘經中有許多用漢字書寫的長短咒文。如果把它們與永樂大鐘的壹些梵天咒文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它們在音韻學上有著密切的聯系,顯然是同源的。比如宋代張先生法天譯的碑刻教科書63-68頁的梵天真言,與大乘陀羅尼經中的無量壽定光王如來壹百零八陀羅尼,不能緊密結合。《大乘經》卷二《無量壽佛咒》在音韻學上與《永樂大鐘》的這個咒有密切關系。碑文第142-143頁有三個連續的梵天咒文,其實是大乘經第四卷的三主咒,“三主”是觀音、文殊、金剛般若。銘文審查第157-162頁,明王十方震怒咒依次為宗教裁判所帝震怒咒、智慧震怒咒、蓮花震怒咒、甘露震怒咒、大震怒咒、大震怒咒。碑文考136-137頁的梵天真言,可以追溯到張先生在第四卷《諸如來,金剛三業,最密大德法》中的佛譯。但由於《護理》的翻譯版比《永樂大鐘》的咒文多了數字,所以張老師說《永樂大鐘》的咒文是“漢咒文的簡稱”。但是梵天版的咒文和石虎譯本不壹定出自同壹出處,應該是不同的版本,在音韻學上和大乘經第四卷的赤膽咒關系密切。關於銘文考釋第137頁的梵天真言,張燦先生查閱了宋代法顯譯的《佛教瑜伽王經》。而宋譯本缺少了咒文末尾的“發針”,於是張先生推測大鐘本是“宋末新梵天本(據'宋末'疑為'元末')明初”。但《大乘經》第四卷黑恐咒有此“發簪”,顯然與大鐘相同。有時候永樂大鐘和大乘經裏類似的咒文也不能完全合二為壹。比如《碑文考證》82-85頁的梵天真言,也是大乘真言中收錄的,是張先生從《妙吉祥真名經》十二因緣真言中抄來的。葉,咒語的倒數第二個字,張先生說“沒有中文咒語”(第83頁)。其實還有最後壹個詞“英語”。在咒文的最後壹個sāhā中,張老師也說了“沒有中文咒文”(同上)。這個詞在十二因緣講的真名書中是不存在的,但在中國的十二因緣講的永樂大鐘,也就是所謂的“沙阿Ku”中是存在的。事實上,永樂大鐘上用中文書寫的十二因緣語和用它書寫的梵文十二因緣語在音韻學上是密切相關的。張先生把任何無法識別的梵天咒都貼上了“無名咒”或“雜咒”的標簽。借助大乘經第四卷,我比較了兩種經。碑文考證第37-38頁的“雜咒”實際上是《大乘經》第四卷中的大乘格力嚴陣。“Mahageli”就是大黑天目(Mahā kā lā)。碑文考證第59頁的“無名咒”,其實是大乘經第四卷金剛乘菩薩咒,只是大乘經的末尾多了兩個“劉海”和兩個“發簪”。《發現》和《碑文考證》基本沒有引用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給人這方面無話可說的感覺。但我總覺得歐美日的學者對永樂大鐘梵經咒文這種重要文獻絕不會視而不見。這種學術史的考察和整理,需要有人專門去做。(/html/1170/2011/12/17/716737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