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楊樹達文集》壹***多少冊?每冊所收錄為何種著作?

請問《楊樹達文集》壹***多少冊?每冊所收錄為何種著作?

楊樹達先生著述要目

專著

1、《中國語法綱要》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2、《古書疑義舉例續補》1925年家刻本。後收入《古書疑義舉例五種》,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漢書補註補正》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叢書》。

4、《詞詮》192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1978年再版。又例為《楊樹達文集》之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5、《老子古義》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1926年再版,1928年增訂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6、《古書之句讀》1928年文化學社出版。

7、《高等國文法》193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收入《大學叢書》,1935年改訂出版,1955年重版。後收入《漢語語法叢書》,198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90年上海書店影印版。

8、《周易古義》1930年中華書局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9、《馬氏文通刊誤》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33年再版。1958年科學出版社校訂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0、《積微居文錄》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11、《中國修辭學》(《漢文文言修辭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195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再版時改名《漢文文言修辭學》。1969年臺灣世界書局以《中國修辭學》之名出版。1980年中華書局以《漢文文言修辭學》壹名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壹,仍題《中國修辭學》,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2、《古聲韻討論集》1933年好望書店出版。

13、《漢代婚喪禮俗考》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14、《群書檢目》1934年好望書店出版。

15、《論語古義》1934商務印書館出版。

16、《古書句讀釋例》即《古書之句讀》增訂本,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校訂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7、《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增訂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18、《春秋大義述》1943年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

19、《積微居金文說》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增訂本。

20、《淮南子證聞》1953年中國科學院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壹,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1、《積微居小學述林》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22、《積微居甲文說·蔔辭瑣記》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3、《耐林*甲文說·蔔辭求義》1954年群聯出版社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4、《論語疏證》1943年石印本。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5、《漢書窺管》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6、《鹽鐵論要釋》195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壹,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7、《積微居讀書記》196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

28、《積微居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七,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9、《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九,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楊樹達(1885—1956),字遇夫,號積微,晚更號耐林翁,湖南長沙人,漢語語言文字學家。1898年入長沙時務學堂,1900年入求實書院。1905年赴日留學,肄業於京都第三高等學校。1911年回國,曾任湖南圖書編譯局編譯員,湖南第四師範學校、湖南省立第壹女子師範學校教員。1920年起入教育部國語統壹籌備會任辭典編輯兼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教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名為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兼教育部主編審員,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系、歷史系教授。1937年應聘任湖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45年參與發起組織九三學社。1947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是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畢生從事漢語語法和文字學研究和教學,長於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訓詁、音韻及漢語語法、修辭等。30年代發現形聲字聲類有假借現象,並收集到聲聯義的例證數百條。著有《漢書補註補正》、《論語疏證》、《詞詮》、《馬氏文通刊誤》、《中國修辭學》、《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等20余種;撰有《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說中國語文之分化》等論文百余篇。(轉自“文津流觴”)

《古書句讀釋例》:雖名為古書句讀之釋,但所發明卻不僅限以句讀,也設計語法修辭、小學訓詁、版本校勘等,對於古書的文例也有不少發明。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本書是楊樹達有關小學、金石類部分文章的結集。該書特點在於以聲訓學貫穿全書。由於作者對語源學有深湛的研究,所以說字解經不乏精辟之見,多能探本溯源。再加上作者也精通西方的語言學說,所以和完全固守傳統的學者治學也有所不同,能夠重視語法修辭的作用就是壹例。

《積微居金文說》:和《積微居金文余說》壹起,是楊樹達先生考釋金文的巨著。在具體的文字考釋上,作者將經驗歸納為14條:壹、據《說文》釋字;二、據甲文釋字;三、據甲文偏旁釋字;四、據銘文釋字;五、據形體釋字;六、據文義釋字;七、據古禮俗釋字;八、義近形旁任作;九、音近聲旁任作;十、古文形繁;十壹、古文形簡;十二、古問象形會意加聲旁;十三、古文位置與篆文不同;十四、二字形近混用。

《積微居小學述林》:是繼《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後關於小學、金石類文章的結集。他的治學方法,自述上承高郵王氏父子,同時受了歐洲文字語源學的影響,作者所治的聲訓學就是朝此壹方向的努力。

《積微居甲文說》、《耐林庼甲文說》:楊樹達先生研究甲骨文的大作。

楊樹達先生學術年表

1885年 1歲 4月9日生於長沙北門正街宗伯司臣坊側之賃居。

1890年 6歲 從其父楊孝秩(字翰仙)讀書。

1897年 13歲 4月,入長沙北門外之湘水校經堂,學習算學、地理、英文等。10月考取陳寶箴、黃遵憲、譚嗣同等創辦的時務學堂,梁啟超任學堂中文總教習。

1898年 14歲 8月,戊戌政變,時務學堂 解散。

1900年 16歲 入求實書院學習經史及算學。

1902年 18歲 求實書院肄業。仿阮元《詩書古訓》體例,始輯《周易古義》。

1903年 19歲 求實書院改為大學堂,先生去院家居,問經學於胡元儀。5月,應湖南省院試,名列第壹。入校經堂肄業。

1905年 21歲 湖南巡撫端方派留學生赴日本,與伯兄楊樹*同被錄取。9月,入東京宏文學院大*分校普通第二班學習日語。

1907年 23歲 11月,宏文學院普通中學畢業。

1908年 24歲 入正則學校學習英語。3月,考取東京第壹高等學校預科。

1909年 25歲 3月,東京第壹高等學校預科畢業。8月,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

1911年 27歲 武昌起義,清廷官費停發,被迫退學回國,任湖南教育司圖書科科長。

1912年 28歲 改任湖南圖書編譯局編譯員,兼任楚怡工業學校英文教員及湖南高等師範學院教務長。

1913年 29歲 9月任湖南第四師範學校國文法教員。

1915年 31歲 任省立第壹師範學校國文教員。

1916年 32歲 任省立第壹女子師範學校國文教員。

1918年 34歲 3月輯《老子古義》。

1919年 35歲 始撰《馬氏文通刊誤》及《中國語法綱要》。

1920年 36歲 9月,至教育部國語統壹籌備會任職,兼任北京師範學校國文法、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日文教員。撰寫《國語辭典》之“編輯大例”、“采集方法大要”及有關辭條。10月,任女子高等師範學院附屬女子補習學校國文教員。12月,撰《韓詩內傳未亡說》。

1921年 37歲 2月,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法教員。始撰《高等國文法》。3月,始撰《古書疑義舉例續補》。

1922年 38歲 4月,始撰《詞詮》。11月,始撰《長沙方言考》。《老子古義》出版。12月,任教育部編審員。

1923年 39歲 3月,任北京高等農業專門學校教員。6月,《國文法講義》編訖。9月,教育部改為名譽審定員。

1924年 40歲 3月,任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10月,取《荀子》“積微”二字名其居。

1925年 41歲 2月,任教育部編審處編審員。3月,《漢書補註補正》出版。6月,《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刻成。

1926年 42歲 9月,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12月,撰《孟子學說多本子思考》。

1928年 44歲 1月,草《古書校讀法講義》。10月,《詞詮》出版。11月,《老子古義》增訂本出版。

1929年 45歲 1月,梁啟超在京病逝,次月以弟子禮執紼送葬,並撰《時務學堂弟子公祭任公師文》。10月,撰寫《漢史探》。

1930年 46歲 1月,撰《國文中之倒裝賓語》。《周易古義》出版。6月,日本學界以庚子賠款邀請,先後參觀日本及朝鮮各大學和圖書館,並會見學界同人。7月,《高等國文法》出版。

1931年 47歲 2月,《馬氏文通刊誤》出版。3月,編次《長沙方言考》。6月,始草《漢俗考》。11月,撰《端方陶齋藏磚記跋》。

1932年 48歲 4月,撰《漢書所據史料考》。5月,增補《古書之句讀》為《古書句讀釋例》。

1933年 49歲 4月,《中國修辭學》出版。11月,《漢代婚喪禮俗考》出版。12月,《古聲韻討論集》出版。

1934年 50歲 3月,《古書句讀釋例》出版。4月,《論語古義》出版。

1935年 51歲 6月,“大學叢書”本《高等國文法》出版。10月,始撰《長沙方言續考》。

1936年 52歲 6月,始寫《漢書窺管》。章太炎病逝,撰挽詞哀悼。

1937年 53歲 2月,《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出版。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舉家返湘。8月,應邀任湖南大學中文系教授。10月,隨湖大疏散至湘西。

1939年 55歲 7月,始撰《春秋大義述》,闡述《春秋》“復仇”、“攘夷”大義。

1940年 56歲 11月與曾運乾、黃子通發起《文哲叢刊》雜誌。

1941年 57歲 1月,《文哲叢刊》出版,首期載其《讀<甲骨文編>記》。2月,整理《漢書窺管》。

1942年 58歲 4月,獲教育部學術審議會著作二等獎。9月,為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3年 59歲 2月,始著《論語疏證》,至4月初稿撰訖。8月,校《文字學講義》。11月,校補《文字學》。12月,《論語疏證》石印本出版。

1944年 60歲 1月,《春秋大義述》出版。11月,始寫《甲文蠡測》。

1945年 61歲 2月,《甲骨文蠡測擷要》講義本撰成。4月,兼職國立圖書編譯館。

1947年 63歲 7月,教育部學術審議會議決部聘教授續聘。11月,湖南省文獻會擬修省誌,聘請撰寫《藝文誌》。

1948年 64歲 3月,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4月教育部學術審議會決定楊樹達古文字研究得二等獎。至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訪問講學。9月,赴南京參加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紀念會及院士會議,會晤陳垣、傅斯年、余喜錫等舊友。11月,赴中山大學作短期講學。

1949年 65歲 5月,自廣州返抵長沙。8月,教授會推舉先生等三人往見湖南省代主席陳明仁,促進和平。9月,人民政府接管湖南大學。應《民主報》之邀撰《實事求是》壹文紀念全國首屆政協會議召開。

1950年 66歲 2月,整理《金文說》粗訖。9月,始寫《積微居回憶錄》。10月,湖南省文物委員會聘為委員。中國科學院聘為語言文字組專門委員。

1951年 67歲 1月,《回憶錄》寫訖。9月,始重訂補《文字形義學講義》。當選新史學研究會理事。

1952年 68歲 3月,校《甲文說》。6月,《中國語文》雜誌社聘為特約撰稿人。11月《積微居金文說》出版。12月,以人民代表身份出席湖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整理《積微居讀書記》,補撰《漢書窺管》。

1953年 69歲 1月,任湖南省文史館館長。調至湖南師範學院任教。10月,校《蔔辭瑣記》及《小學述林》。11月,獲《歷史研究》編委提名。中國科學院擬調進京。12月,《淮南子證聞》出版。

1954年 70歲 2月,辭謝中國科學院進京之請。4月,《積微居小學述林》出版。6月,《積微居甲文說》出版。9月,校《高等國文法》。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在京召開,被選為委員,因病未能出席。《耐林*甲文說》、《詞詮》相繼出版。

1955年 71歲 1月,《古書句讀釋例》出版。《中國修辭學》出版。2月,列席湖南省政治協商會議。當選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湖南省人大會議。3月,《論語疏證》出版。6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出席湖南省人大六次會議。7月,《漢書窺管》出版。8月,《中國修辭學》改名《漢文文言修辭學》再版。任高教出版社特約編審。10月,在京參加國慶觀禮。參加中科院語言所舉辦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接受哲學所《鹽鐵論校註》、語言所《說文今語疏證》項目。11月,離京返湘。12月,箋釋《鹽鐵論》。

1956年 72歲 1月,箋釋《鹽鐵論》。2月《鹽鐵論箋釋》初稿撰訖。14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