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是怎麽形成的?

龍是怎麽形成的?

龍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它的精神是中國人靈魂中潛在的優秀品質之壹。龍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又是如何影響中國人的生活,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龍的歷史非常古老。早在六七千年前,河南濮陽西水坡就有河蚌描繪的壹兩米長的龍虎形象。1993年,湖北黃梅白湖鄉發現壹條距今約6000年的“卵石形塑料龍”。它長4.46米,高2.26米。魚尾、獸爪、蛇身、鹿頭都很高,龍的頭也很高,長長的犄角向後翹起,嘴巴彎曲,十分傳神。(湖北日報1993年7月20日)我們古老的祖先在神話傳說中經常被說成是龍。我們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龍與中國各民族關系密切。龍的形象滲透到世界各地中國人的生活習俗中。

在最熱鬧的春節和元宵節,各地的人都要龍燈;在端午節,許多地方劃龍舟。舞龍的種類很多,全國有100多種。北方龍燈多為5節至12節,比較規整。在南方,龍燈的樣式和舞蹈數不勝數。僅浙江省就有數十種舞龍,如:百業龍(長興縣)、九龍竹強竹(武義縣)、朱龍、祥龍(龍泉縣)、班龍(余杭縣)、三節龍(渠縣)、滾龍(黃巖縣)。江西省有幾十種舞龍運動,如:火龍(樂平縣)、牛龍(大余縣)、魚龍燈(樂安縣)、壹龍九角(彭澤縣)等。湖南的龍更多,有白界龍(衡陽)、星子龍(醴陵)、草龍(資興縣)、鳳龍、雞毛龍(耒陽縣)、五色龍(邵陽縣)、狗婆龍(桂陽縣)、蛙龍(常德市)、蛇龍(芷江縣)等等。這些龍燈不僅造型各異,而且舞法也多種多樣。即使在華僑聚居的唐人街,舞龍也相當精彩。

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在南方很普遍。至於賽龍舟的起源,民間傳說是為了救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古籍也記載是為了紀念被投江的伍子胥或漢朝孝女曹娥。但追溯到賽龍舟最早的起源,與元谷龍的圖騰慶典有關。

中國還有壹個特殊的端午節:“二月二,龍擡頭”——春龍節。傳說有壹年大旱,天河的玉龍偷偷下雨,玉帝把它壓在壹座山下,說要等金豆開花才能上天。於是人們炸了糧,開了花,讓玉龍仰天長嘆。陜西有些地方,這壹天家家戶戶炒米花,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我希望全年風調雨順,豐收。在這壹天,有許多地方會油炸大豆,吃龍須面和龍林餅。兄弟民族龍的節日比較多,幾乎每個月都有,有的月份不止壹個。比如:

正月初壹是哈尼族的“祭龍節”,雲南基諾族的“祭龍節”。

正月初五是雲南河口瑤族的“龍頭節”。

二月是雲南普米族的“龍池節”,龍潭邊上的龍潭裏建起了壹座高高的龍塔。

三月是湘西苗族的“觀龍場”,迎龍下界。這壹天谷雨,山東漁民在沙灘上祭海龍王,在龍王廟殺豬。

3月15日是雲南德昂族的龍王節,納西族的龍王廟會。3月18日,浙江農民慶祝“白龍生日”,並在龍母廟祭祀。

4月15日是雲南中甸藏族的龍王節。

5月20日是龍舟節,這是壹個古老的吳越節日。現在,貴州清水的苗族在5月下旬有壹個“端午節”,每天都有幾十個苗寨舉行龍舟比賽。

6月6日是湘西土家族的“龍袍曬日”。

7月20日是雲南瑤族的“龍母節”。

8月20日是送龍上天的“龍舟節”。

9月10日,是湘西苗族“抓龍”的節日。在安龍,端午節,大家吃“龍餅”,村裏唱“龍歌”。

雲南公山的獨龍族把壹年分為12個節日,都以各種龍命名,所以每個月都有龍。

龍是各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寄托,被視為繁榮、安寧、幸福的守護神。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都離不開龍。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深山裏的苗族人不管這套,還是穿“龍衣”。貴州苗族龍衣上有上百種龍,有各種動物的組合形象。比如龍的頭有牛頭、人頭、貓頭、豬頭、獸頭、蜈蚣頭;身體有蛇身、蝦身、魚身、鳥身、葉身、蜈蚣身;尾部多為魚尾、花尾。許多龍有角,沒有爪子。這些龍的形象是苗族人所獨有的。很多建築的屋頂兩端都有龍頭雕塑。華表和龍柱也是高貴華麗建築的重要裝飾。昆明西山有壹座險峻的龍門。黃河邊有壹座大禹挖的龍門。據說鯉魚跳過龍門變成了壹條龍。龍已經成為壹種高貴、神聖、健壯和強大的象征。

珍貴植物有柏樹、龍竹、國槐。龍血樹。和白花蛇舌草。天壇九柏五百年,戒臺寺九松千余年。頤和園仁壽寺前,龍鳳松柏,別有壹番滋味。此外,還有各種龍江、龍河、龍山、龍泉、龍潭、龍洞...各地都有很多關於龍的傳說和故事,壹千多萬。

為什麽中國人特別崇拜龍?

幾千年來,中國壹直是壹個農業國。好天氣與農業生產有很大的關系,而掌管雨水的神就是龍,龍王也就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神之壹。當然,這種悠久傳統的形成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與龍的古老歷史有很大關系。

現代龍王廟裏的龍王有人形,穿得像皇帝。這個圖像是中世紀從印度傳入的。中國土生土長的龍神不是人,而是壹種神奇的動物。這種動物的形象是神話和幻想的產物,融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征,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龍的形象是怎麽形成的?壹般學者認為,龍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圖騰”是印第安語,意為“相對”。原始人分不清人和動物,以為壹種動物(或植物)就是自己氏族的祖先。這種動物和他們自己的家族有關,能保護自己,所以他們崇拜它。

華夏氏族是中原最強大的氏族,以龍為圖騰。起初,龍可能是壹種動物,但後來隨著氏族的合並和融合,又加入了其他圖騰因素,逐漸發展成為壹種帶有幻想色彩的收藏圖騰和象征。這種原始動物壹般認為是蛇,有人認為是鱷魚或水牛,有人認為是野馬,都有壹定的道理。正如整個中華民族是“多元壹體”壹樣,龍的形象也是如此。

據聞壹多先生考證,龍可能是大蛇。加上其他氏族圖騰,在蛇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鱷魚和動物的四足,包括馬的頭、鬃毛和尾巴,牛的耳朵,虎的鼻子,兔的眼睛,魚的鱗片和胡須,狗的腿,鷹的爪子,鹿的角等等。這些說法是以古籍中的壹些記載為依據,並被出土文物和壹些傳統民俗所證明。

軒轅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司馬遷《史記》說:“軒轅,黃龍式”(《田可書》)和《山海經》說:“軒轅之國...有蛇臉,尾遇頭。”又說:軒轅邱有《四蛇纏繞》(海外西經),其弟炎帝神農也是“感龍”而生的龍。

於霞是伏羲的後代。列子說:“回民、女媧、神農氏、夏後氏、蛇面人、牛頭虎鼻:此非人道,乃有大聖之德。”也有人說,鯀和禹死後都變成了黃龍。

在民間神話傳說和圖騰慶典中,龍逐漸被神化。“雲隨龍走”,蜻蜓與性、雨、閃電都有關系。人們看到龍卷風,以為是海上的“龍吸水”,是草原上的“黃龍”。下雨前,蛇經常出來。“燕子在蛇道上低飛,水缸穿裙戴帽”都是下雨的預兆。“田裏見龍,有利見大人”,(易經)天氣幹燥時,人們會祭祀土龍,祈求下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經中介紹了很多龍王,說“要努力造雲造雨”。(華嚴經)後來小說中又有“四海龍王”、“洞庭龍王”、“涇河龍”。孫悟空的金箍棒是借東海龍王的。龍王化成人形,住在龍宮裏,成了皇帝。

歷代皇帝都把自己描述為“真正的龍帝”和“龍的兒子和孫子”,使龍成為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宮裏到處都是龍的形象,僅太和殿的龍雕畫就有壹萬多條龍。但在人們的心目中,龍、龍王主要是造雲造雨的龍。過年的時候舞龍燈劃龍舟,大旱的時候去龍王廟祭龍王,都是為了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正因為龍神與人們的幸福有著莫大的關系,所以人們總是崇拜他。這種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結合,使得龍的形象千百年來壹直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

從龍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龍是多種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龍精神生動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諧。幾年來,龍的形象壹直被人們所崇拜,這是民族精神的傳承。龍的形象和精神壹直被中國各族兒女廣泛認同。建國後,蓬勃發展,如旭日東升,被譽為“東方巨龍”。龍已經成為新中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