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讀書不止成語——讀《為官之道:王立群對成語的理解》

讀書不止成語——讀《為官之道:王立群對成語的理解》

首發豆瓣

這本書是壹位著名的圖書管理員推薦給我的。本來是用來沿著目錄查閱,收集壹些備課資料的。我本不打算細讀,但我不想僅僅翻幾頁就被書中詳細的信息和清晰的解釋所吸引。看完專門壹章,又要回去看壹遍封面,懷疑這本書是不是成語分析。

對,成語分析。

白紙黑字的書法典雅,封面上寫著“為官之道”四個字,很容易讓人忽略後面的“王立群智慧悟道成語”幾個字,從而誤以為這本書講的是官場的成敗。其實這本書講的真的是成語,是成語的來龍去脈,是成語的深刻內涵,是成語背後真實發生的點點滴滴。

尤其是作者王立群,儒雅博學。從當年的《百家講壇》到這幾年的《詩歌會》,我都能記得當我聽到這個名字的那壹刻,他的苗條,微笑和侃侃交談。此時此刻,他在這本書裏積累了多年的知識來詳細講解成語,他能得到的不僅僅是閱讀的陶醉,還有知識的積累和拓寬。

縱觀全書,我對這個成語的三個方面感到驚訝。

第壹,成語分主題。

“把成語和主題串聯起來”是我看王立群《理解成語》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

不同於讀過的壹些成語典故集,王立群先生在書中以壹個大主題、每章壹個小主題對相關成語典故進行了分類和濃縮:比如,既然書名是《為官之道》,那麽這15章就是從壹個官員應該具備的品格能力來闡述的,包括“清正有力”的官典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官員意識;每壹章也是如此,用小標題全面詳細地闡明了該章的主題。例如,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壹章中,他用“猶猶豫豫,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三個成語來連接憂患意識中的危機感,又用“居安思危,渴則掘井,可以通天”三個成語來解釋“明察秋毫”

因此,成語分析不僅僅是為了知道其含義而定義詞語和講述典故,而是將不同層次和角度的不同成語與同壹主題聯系起來,將成語和典故背後的千年文化傳統與真實的歷史相結合,使人們了解成語和聯想記憶,更好地理解人生不可忽視和忽略的道理。

第二,歷史和時間是線條,體現傳承感。?

?在主題的銜接下,王立群老師的成語解析以時間和朝代順序展開,更像是壹幅緩緩展開的畫卷,講述了我們中華民族和中國傳統精神五千年來的所思所想,真正讓人從成語中明白了什麽是壹個民族的“傳承”。

以第六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例,在以“清醒的危機感”為主題講述“如果猶豫,就會害怕,會在深淵裏如履薄冰”這三個成語時,先從我們祖先的誕生說起。

“我們的祖先在壹個有風和黑暗的夜晚面對災難時有壹種突然的恐懼,這種恐懼是痛苦感的開始...憂患意識是在責任感的驅使下,在恐懼的基礎上自覺出現的。”

沒有直接的定義或習語,但它把讀者帶回到他們祖先的時代,那時他們總是處於危險之中。以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和防害的責任,讓讀者感受“* * *”,從而更好地理解“憂患意識”在本質上的根源和必要性。

然後追根溯源,“憂”字最早獨立出現在《易傳》和《孟子》中,並引用了《易傳》對《周易》的評價:

“《易》的繁榮也與中世紀有關。做壹個易的作家有什麽顧慮嗎?”

它不僅指出了最早的來源,而且表達了周文王寫易經時的焦慮(此處引用傳統說法)。這種憂國之心的傳人周武王,因憂國之事而夜不能寐,即《周易·幹》三言中提到的“君子終日勞作,若晚勤,則無咎”——第壹個成語“若晚勤”和廣義成語“若晚勤”都是清晰流暢地介紹和解釋,沒有邏輯上的斷裂,所以沒有閱讀。

再有就是《詩經》裏說“不敢強攻壹只老虎,不敢強攻壹條河。人們只知道這個危險,不知道其他的罪惡。憂國憂民,如履薄冰;東漢光武帝劉秀繼承了皇位。面對仍然混亂的世界,夏說:“妳應該在深淵的邊緣,如履薄冰,瑟瑟發抖,每天都要小心翼翼。"

歷史的洪流滾滾而過,朝代更叠,人物交替,卻將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自始至終連接在壹起,讓讀者深刻體會憂患意識和成語,同時領略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承”———

並不是說“煩惱”二字總是被口頭背誦,貼在床上,掛在房間裏,而是壹代又壹代的人從早到晚都是勤勉謹慎,如履薄冰,在深淵邊緣顫抖,無時無刻,不是憂患意識,無時無刻,不是精神傳承。

三是由點及面,拓展豐富。

說成語典故,不全是成語典故。

王立群老師的這本書,總讓我想起那些可愛的老師們,他們在說話,在撓頭,在自言自語:“哎呀,我是怎麽走到這壹步的?”。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壹個有見識的人特有的“習慣”,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解釋很容易。他講得興致勃勃,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膨脹,聽的人也樂此不疲,思路和邏輯不斷,牽強附會。

王立群老師的這本書也是如此。

從成語的某壹點進行解釋和延伸,浩瀚的湯水讓妳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但最後又不留痕跡地回到了這壹點。完整的循環鏈包含著豐富而廣博的知識。

還是以第六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例。

《周易》和《孟子》第壹次出現“憂”字的時候,王立群先生並沒有急著把兩部原文拖出書外來談內涵,而是從《周易》入手,先理清《周易》、《易經》和《易經》的關系,再以傳統說法中的《易經》為背景,

而這種“開筆”“圓滿收回”的文筆,在書中隨處可見,讓人不僅閱讀、學習成語,而且學到的不僅僅是成語。

我讀的不僅僅是成語——從查閱資料到仔細研究,我從來沒有想過通過閱讀成語可以讀懂壹個不壹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