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舍名取義文言文翻譯

舍名取義文言文翻譯

1. 舍名取義文言文

《魚我所欲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 舍名取義文言文

《魚我所欲也》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 古文“舍生取義”的原文翻譯是什麽

翻譯如下: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麽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麽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麽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壹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麽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壹樁不可以幹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壹碗飯,壹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

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願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

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麽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原文如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篇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壹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

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全篇***20章。

本文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比喻論證:本文壹開頭就用了比喻論證,把生和死的選擇比喻為魚和熊掌的選擇。

舉例論證: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對比論證:第三段整段用了對比論證,把現在情況和以前的情況作對比。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壹說字子車或子居)。

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壹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其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軻及其弟子萬章等人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261章,3.5萬多字。

也是“四書”之壹,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 政治主張:“仁政”“民貴君輕”,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 孟子 》是儒家經典之壹,四書之壹。現存七篇,二百六十壹章,約8.5萬字。

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關於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問題的論爭。

文章說理透徹,氣勢磅礴,語言流暢,且富於感 *** 彩。 孟子師承子思(壹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壹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96339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壹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

4.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

《陳際泰傳》原文:

陳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家貧,不能從師,又無書,時取旁舍兒書,屏人竊誦。從外兄所獲《書經》,四角已漫滅,且無句讀,自以意識別之遂通其義。十歲,於外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

父見之,怒,督往田,則攜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畢身不忘。久之,返臨川,與南英輩以時文名天下。其為文,敏甚,壹日可二三十首,先後所作至萬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

《陳際泰傳》翻譯:

陳季泰,臨川人文學大師。家境貧寒,不能由老師學習,沒有書,有時帶著孩子在附近看書,偷看。我從表兄弟那裏得到了壹本書。這本書的四個角變得模糊了,沒有可供閱讀的分句。我根據文學意義來判斷區別(應該有停頓的地方),所以我熟悉這本書。十歲的時候,我在我叔叔的藥箱裏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親看到了,非常生氣。他催促他去田裏。陳繼泰把《詩經》帶到田裏,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詩經》。所以他壹輩子都沒有忘記。很長壹段時間後,他回到了臨川,與艾南英等八部詩作齊名。陳吉泰的詩歌和作曲寫得很好。勤奮,壹天能寫二三十首詩,寫過壹萬首詩。這次考試的詩歌和散文的數量與陳季泰不匹配。

擴展資料:

《陳際泰傳》創作背景:

陳際泰才思敏捷,寫作速度極快,有時壹天能寫二三十篇,壹生之中作文多達萬篇。史書稱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詣較高。他將經史古籍融會貫通,自辟門徑,借題發揮,馳聘才思,抒發己見,被人稱為八股文大家。

崇禎三年(1630),陳際泰才得中舉人;崇禎七年中進士,時年68歲。十年,被授行人(掌冊封、傳旨的官),赴貴州監考。十三年,奉旨護送已故相國蔡國用靈柩回鄉,次年於濟寧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歲。

其著述多闡發經籍,有《易經說意》(又名《讀易正義》)7卷、《周易翼簡捷解》16卷、《群經輔易說》1卷、《五經讀》5卷、《四書讀》10卷,均存目於《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輯《臨川文選》、《臨川文獻》和《江西五家稿》分別選人壹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