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禮記·禮運》主張的理想社會實際上是指什麽社會?

《禮記·禮運》主張的理想社會實際上是指什麽社會?

社會大同思想

社會大同實質上是壹種烏托邦思想,它產生於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到19世紀末葉20世紀初,這種思想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社會主義”思想。春秋戰國時期,正處於新舊交替的劇變年代,如何改革社會,不同階層的代表提出了不同的社會改革思想,其中以孔子的“大同思想”最具代表性。前2500年,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提出了“大同社會”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與)能,請(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殘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窮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孔子在這裏用精練的語言,刻劃了壹個幸福社會相當明確的輪廓。孔子在這裏提出的大同思想主要包括:(1)“天下為公”是“大同社會”的最高理想。(2)在政治制度上,要求實行選賢舉能,即實現所謂堯舜禪讓制度,不以天下私於壹家。(3)社會財富全體民眾所有,人人都可以享有這些財富。(4)在大同世界裏,每壹個人都盡自己的力量去勞動,即勞動(力)不必為己。(5)在大同社會裏的每壹個勞動成員,都可以享受***同的生活保障,貨不必藏於己。它所包含的社會保障思想是很明顯的。

大同社會思想作為壹種理想社會的主張,社會保障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盡管它本身是不切實際的,不科學的,在階級社會是不能實現的,但對後世有著巨大影響。在漢代以後的封建社會裏,大同社會思想也不斷出現。如東晉時期的《抱樸子》壹書中記述了鮑敬言的話說:“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擊,恢而自得,不竟不營,無榮無辱”。它描繪的就是壹種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君臣的平等社會。同壹時期的陶源明在《桃花源記》中,也描繪壹個大家***同勞動、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2 樓:

儒家在《禮記·禮運》中提出的壹種理想社會。其特征為“天下為公”,即天下不是壹人之天下,而是眾人之天下,反對君主專制。表現在民眾道德水平高,和睦相處,沒有罪惡,社會安定。這種思想對以後進步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有壹定啟發,康有為、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大同”思想的影響。 天下歸壹,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華民族應該親如壹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華人的精神寄托和靈魂家園。孔子是華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

《禮記》壹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壹,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壹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壹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壹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註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壹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裏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註疏》,註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註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

《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壹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制度禮節,並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壹定參考價值。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有壹百三十壹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註,於是地位上升為經。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容。

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讀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詩》《書》《禮》《易》《春秋》為禮記 禮運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的社會狀況。傳說堯年老的時候,召集部落聯盟會議,推選繼承人,大家推選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樣的辦法把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堯、舜、禹“禪讓”的傳說正是指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段史實。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壹種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這是壹種生產力水平較低情況下的制度。其存在是與當時生產力低下相適應的,其消亡也是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壹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