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眩為病證名。出《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即眩暈。又稱眩運、頭旋眼花。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醫碥·眩暈》:“眩,惑亂也,從目從玄。玄,黑暗也,謂眼見黑暗也,虛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證治匯補·眩暈章》:“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氣血衰弱,臟腑陰陽失調等所致。《東醫寶鑒·外形篇》:“眩暈,有風,有熱,有痰,有氣,有虛,有濕。”歷代醫家有不同論述。如劉河間主風火。《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朱丹溪主痰。《丹溪心法·頭眩》:“無痰則不作眩。”張景嶽主虛。《景嶽全書·雜證謨》:“無虛不能作眩。”根據病因、癥狀之不同,可分為風暈、濕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郁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相當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
詳見百科詞條:頭眩 [ 最後修訂於2016/1/17 21:02:40 ***49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