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錫的祖父王仁熙(1850-1928),安伯蘭,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不但學問深湛,而且對數學也有特殊的研究,著有《算草》三種,開國人學習數理風氣之先,還寫有小說《我有我》(清末活字版)。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本鄉倡辦復真高等小學,宣統元年(1909)任江西省咨議局議員。辛亥革命後,他倡導以農業救國,在本縣辦農業、林業,推廣良種早稻,是早年改革農業的先驅。
叔祖父王仁照
叔祖父王仁照,字仲蘭,也是博學多才,精通詩詞,熟諳文史的教育家。早年曾參加維新派江標的湖南學使幕,宣統二至三年(1910-1911)任吉安府師範學堂監督(校長),晚年在鄉裏辦學校。著有《葵芳齋詩集》等書。他的兒子王泗原,建國前歷任《日新日報》、 《前方日報》 總編輯,建國後歷任教育部、出版總署編審、《中國語文教學》雜誌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員會宣傳部長等職。他還主編最早的工農速成中學語文課本,出版《離騷語文疏解》、《離騷例釋》、《楚辭校釋》、《古語文例釋》等專著。其中《古語文例釋》就先秦兩漢典籍中語文上的疑難問問題,壹壹作了辨析,提出正確的解釋,是研讀古籍的壹部重要參考書。《楚辭校釋》運用語法、訓詁、古音、文字、校勘的方法,辨正文字音交的論誤,闡釋篇章字句的意義,富有創見。如運用故楚舊地的江西吉安、安福、永新、蓮花壹帶的原存方言,解釋楚辭的"羌"字,解決了東漢王逸以後歷代學者未能正確解釋的問題,受到了學術界的贊揚。該書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優秀圖書獎。王泗原重視家鄉的歷史文獻,整理出版了王邦璽的《貞石房奏議》和詩集《釋簪草》,還整理出版明代安福劉鐸的《來復齋稿》和清初安福抗清女英雄詩人劉淑的詩集《個山集》。1992年,他擔任編《安福縣誌》顧問,為保存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和故鄉歷史文獻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王禮錫在幼年與少年時期,受到祖父與叔祖父的教誨最多,彌補了早年喪父的遺憾與不足。
曾祖父王邦璽(1827-1893),字介卿,壹字爾玉。同治四年(1865)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曾任國史館協修、國子監司業、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講、侍讀、日講起居註官,入直上書房。後還鄉,主講吉安府白鷺洲書院與臨江府章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