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壹切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正如魯迅先生回憶的那樣:“穿過壹扇黑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壹塊匾:三潭印月;牌匾下面是壹只肥胖的梅花鹿蹲在壹棵老樹下的照片。”這塊匾和畫解放前丟了,解放後黨的幹部想盡辦法找回來。在那些日子裏,學習魯迅的學生在解放初期仍然活著,包括周美青、張湘瑤和王夫林。根據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潭映月恢復了原來的排列。房間裏,似乎是中國老式的客廳,對於現在的青少年來說很陌生。學生座位11。魯迅的座位是靠北墻安排的。是壹張長方形的桌子,帶抽屜,桌子後面有壹把略低的椅子。這裏光線很暗,空氣看起來很潮濕。在他書桌的右角,還刻著壹寸見方的“造”字。刀法簡單直。是魯迅童年時期手工雕刻的極其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起源,據說有壹天,魯迅上學遲到,被老師罵了壹頓。他用刀刻出“早”這個方字來鞭策自己。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view/30006.htm
魯迅(1881 ~ 1936)
中國作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長坊口。原名周樹人,字玉山,號玉亭,號育才。除了魯迅,他的筆名還包括鄧江、唐毅、鄧當岱和焦姣。小時候享受少爺的生活,家裏漸漸沒落,壹貧如洗。青年時代受到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魯迅把他的名字從周章壽改成了周樹人。1902赴日留學,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1918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壹名醫生,因為戰爭而成為壹名行為作家。魯迅壹生都是壹個“愛書人”。1927與許廣平女士結婚,生下壹男,名為周海嬰。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魯迅全集》、《他的作品》、《魯迅書信集》,各種由魯迅編輯修訂的古籍被重印。1981年,《魯迅全集》(十六卷)出版。2005年,《魯迅全集》(十八卷)出版。作品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相繼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祝福》、《阿q正傳》、《藥》等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等5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受眾。
/view/2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