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莫姓何來

莫姓何來

莫(Mò)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陽氏,是顓頊之後。據《三郡記》和《姓氏考略》所載,上古帝顓頊造“[莫阝]陽城”,其支庶子孫有定居[莫阝]陽城者,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莫阝]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縣、平鄉縣,古鉅鹿郡地)。

2、出自羋姓,以官名為姓。據《廣韻》所載,春秋時,楚國有莫敖(官名)之職,其後世子孫以官職命氏,稱莫姓。古詩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壹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羋姓為祝融八姓之壹,亦出自顓頊。

3、據《通誌·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鉅鹿、江陵,乃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的後代。也就是說,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書寫文字。此說法可能是1和2說法的綜合。

4、廣西壯族的創世史詩《布洛陀》第十壹章《分姓》記敘:遠古之時,壯族人無名無姓,彼此相稱十分不便。布洛陀請蔔黃為眾人分姓,蔔黃為此而累病。部族裏的人關心蔔黃,紛紛送禮物給他,蔔黃由此便生出安姓的辦法來。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牽牛來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壯語黃牛叫莫);送籃子的,就安他姓“藍”……。從此,壯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廣西忻城縣有莫土司衙署,占地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被譽為“壯鄉故宮”。莫姓土司官職世襲,統治該地區近五百年,電影《劉三姐》中的“莫老爺”就是這種世襲之土司。

5、唐五代後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頊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時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侗族、瑤族也有以莫為姓者。如貴州獨山人莫與儔、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學派”對西南地區影響深遠(莫友芝壹族之族源有爭議,莫友芝等自稱為江南漢人,然現代專家考證,莫友芝居地為傳統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才自稱為漢人。本人較支持莫友芝為漢人,因清代為少數民族政權,隨漢姓並無多大優勢,且西南少數民族不得參加科舉只是清初雍正年間之事,而莫卻是清末同治年間人,並無虛報必要。另,莫友芝為“西南巨儒”,精研經學,旁及金石文字書畫,虛報有損其道德操守,今暫從專家之說)。專家認為西南少數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後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後裔,如此則西南少數民族原居中原,與中原各大姓氏實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誌》所載:

① 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民族邢莫氏、莫那婁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滿族人那莫氏,其漢姓也有改單姓莫為姓的。

得姓始祖:顓頊。昌意子,黃帝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壹。號高陽氏,下分八個民族。活動據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莫姓主源兩支,壹支發源於今河北省任丘,壹支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兩漢以前莫姓僅有兩名入載史冊,他們是春秋時的吳國人莫邪和漢代學者莫元珍。但多數莫姓在此際繼續繁衍於其發祥地,並緩慢地向周邊播遷。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幾支來華定居的外族也改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龐大起來,原本在河間郡、巨鹿郡就已很是興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鮮血液的註入,自然興盛為莫姓河間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為楚國腹地,壹直以來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際愈加昌盛。隋唐時期,莫姓分布之地漸廣,有資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山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並且已有莫姓徙居廣東。黃巢起義後,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國至兩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壯大起來,而北方的莫姓卻由於夷族的入侵而沈寂下去。此際始有莫姓入遷福建,而莫儔因罪被流放今廣東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鐵騎南下,興盛於今浙江、江蘇等地的莫姓為避兵火,大批湧入今廣東、廣西。明初,山西莫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清初,清政府移兩湖之百姓入川,史稱湖廣填四川,兩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慶。清中葉之後,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臺,揚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西、四川、廣東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約占全國漢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莫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四。

■歷史名人

莫邪:春秋時期吳國人。吳王命令幹將鑄劍,鐵汁不下,於是妻子莫邪問:“鐵汁不下,怎麽辦?”幹將回答說:“ 古時候的鑄劍大師歐冶鑄劍,鐵汁不下,於是讓女人擔任爐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聽到這,立即竄入火中,鐵汁流出,於是鑄成兩把利劍。雄的叫幹將,雌的叫莫邪。後人經常用幹將、莫邪來比喻鋒利精美的劍。

莫含:東漢左將軍,穆帝很賞識他的才能,經常讓他參與討論軍事機密、國家大事。後來被封為關中侯。

莫雲:莫含孫,北魏大臣。兄莫雲好學善射,道武帝時,賜爵關內侯。太武帝時以功進爵安定公,遷鎮西大將軍。

莫題:莫含孫,莫雲弟,道武帝時以功賜爵東宛侯。因侍宴不敬獲罪,黜為濟陽太守。後令其監造平城。因久而懈怠,賜死。

莫琮:宋代的官吏,字叔方。仁和人。歷經明、福兩州官。他的品行相當高尚,並且教子有方。他有五個兒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沖俱登科。當時人們把他們比作是“燕山五寶”。

莫蒙:湖州人,宋代官吏、學者。在太學讀書時,以文鳴京師。就特科出仕,由縣丞累官至通化軍知府。工詩,詞尤婉麗。有《臥駝集》。

莫勝:松江府華亭(今屬上海)人,明代書畫家。曾任虎賁左衛經歷。工書畫,善繪魚。

莫藏:浙江海鹽人,字用行,號素軒,明代學者、書畫家。其博涉經史,能詩,工書畫。有《素軒稿》、《五音字書辨訛》等。

莫駿:廣西省平樂人,明代官吏。舉人出身,官至南京戶部員外郎。做官二十余年,人稱廉潔。

莫矜:廣西省融水永樂人。1938年加入中國***產黨,後來任中***融縣支部書記,融縣特支副書記,抗日挺進隊政治指導員,中***桂黔邊區工委書記,桂黔邊區人民保衛團政委兼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柳北總隊政委兼司令員。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歷任柳州專署副專員、自治區統戰部副部長、自治區冶金局副局長等職務。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寫的《桂林風土記》,很有文化價值,文才也很好。世傳的佳作。

莫宣卿:字仲節,號片玉。廣東省封開人。廣東的第壹個狀元。幼年時他的生父病逝,遂與母親隨繼父生活。由於繼父的家境較富裕,他得以入學堂讀書。相傳莫七歲時已學會吟詩寫對聯,12歲時即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被鄉人稱譽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獲中制科狀元,從而成為廣東歷史上科舉考試的第壹個狀元,並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莫宣卿考取狀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 。其後他還鄉省親,因母親不願隨其北上定居,莫遂上書朝廷請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職以奉養母親。唐文宗允準,改委他浙江臺州別駕(刺史的副職)。他即奉母攜眷往臺州上任,但未到臺州卻病逝於途中。莫宣卿的生平業跡不顯,存世的詩作也僅三首半,但由於是廣東歷史上的第壹個狀元,他的傳奇式事跡及影響仍在嶺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為後人所尊崇。

莫君陳:湖州歸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北宋官吏。仁宗時進士。神宗熙寧年間新置**科,中首選,為王安石所倚重。有《月河所聞集》。

莫伯镕:湖州歸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少有超乎世俗之誌,年五十即歸休,請名師教誨其子。子三人皆登科,時號“三莫”。長子莫濟後又中博學鴻詞科,居官給事中時,因反對外戚張說被罷職,後仕至司農少卿。次子莫汲曾為國子監正,因得罪秦檜被貶化州知府。三子莫沖亦曾中博學鴻詞科,官任明州長史,以循良稱。

莫如忠:松江府華亭人,明代官吏、學者。嘉靖年間進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書、詩文有體要。有《崇蘭館集》。

莫如足:廣州府新會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間進士。由庶吉士擢禦史,曾經彈劾仇鸞,有直聲。官至大理左丞,數伸冤獄。

莫友之:清朝時期道光舉人,獨山人。少年時期就很喜歡讀書精通蒼雅故訓六藝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錄家言。工於詩,他的書法也很好,在當時與遵義的鄭珍齊名,當時號稱“鄭莫”。著作有:《聲韻考略》、《遵義府制》、《過庭碎》、《唐本說文木部芊異》。

莫是龍:明代畫家,字雲卿,華亭人。後來更字廷韓,號秋水,又號後明。十歲就能寫詩作對。擅長於書畫,著有《石秀齋集》、《畫說》等。

莫我愚:湖南省善化(今長沙)人,清代書畫家。工詩,不喜為時文。於真、行、草書、指頭書、筋頭書,皆不學而能。工法山水,尤善寫照,所繪莫不神態畢肖。

莫與儔:貴州省獨山人,清代官吏、學者。嘉慶四年進士,曾任鹽源知縣,後改遵義府學教授。有《貞定先生遺集》。

莫仕睽:清朝廣西平南人。參加太平軍,清鹹豐六年為刑部尚書。鹹豐十壹年升遷為開朝王宗殿前忠誠伍天將,任藩鎮統官。曾處理外交事務,後來封為補王。同治三年發覺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在天京陰謀叛亂,與浙江的巡撫曾國荃暗中勾結,於是他當面指責李秀成,並帶領軍隊將宋永祺從忠王府中抓獲逮捕。天京陷落以後,他回家鄉平南。逝世的時候有70歲。

莫榮新:字日初,廣西省桂平人,莫宣卿之孫莫平米後裔,行武出身。早年跟從陸榮廷坐鎮梧州,擔任廣西第壹師第二旅旅長。民國四年(1915年)擔任桂平鎮守使。民國五年參加護國戰爭,升為第三軍軍長。後來轉任廣東省廣惠鎮守使。民國六年任廣東督軍。後參加護法戰爭,曾經擔任護法軍政府代理總裁兼陸軍部長。民國九年被陳炯亮所逐,敗回廣西。

參考資料:

/molongtou/blog/item/6d605123728cf7529922ed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