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後代。康叔於西周初年受封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8世孫衛武公和,因助周攻滅西戌,被周平王賜為公爵。武公有個兒子叫惠孫,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陽)那個地方的產物。惠孫的後代崇敬惠孫,就以他的名字“孫”為姓,世代相傳,成為孫姓的大宗。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是楚國的賢臣,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後又形成了孫姓的另壹大宗。
3、出自田氏。陳歷公的兒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恒無宇的小兒子田書,為齊國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賜姓孫氏。其後有孫武子,為吳將。
4、出自子姓,是商湯王後裔比幹之後。比幹受殷紂王所害後,其子孫避難隱姓,以本為王族之子孫之故,遂改為孫氏。
5、出自夏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公主,故公子孫又為孫氏。
6、出自荀姓,是戰國學者荀子的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後為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為孫姓。後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的壹支。
7、出自他族改姓。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壹支鮮卑族復姓拔拔氏改單姓孫氏,是為河南洛陽孫氏。
得姓始祖: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 國大夫時同太子禦寇很要好,禦寇被殺後,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後雞陳完不願再用 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
■遷徙分布
孫姓的發源地主要有兩支,壹為河南濮陽,二為山東博興。春秋戰國時期,河南濮陽孫姓後裔孫嘉遷到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為孫姓繁衍的壹個重要支 源。這壹時期,山東孫姓播遷頻繁,齊國內亂,致使孫武子孫遷至江蘇、浙江壹帶居住。後孫武之孫孫臏在“田氏代齊”之後又返回齊國,在山東鄄城和阿(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間繁 衍生息。孫武之子孫明仍居於富春(今浙江省富陽壹帶),後此地發展成孫姓主要郡望。秦漢時期,孫姓族人規模、人口進壹步擴展。山東孫武後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遙、清河(今屬河北省)、南陽(今屬河南省)、馮翊(今屬陜西省)、長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這壹時期形成,且為孫姓歷史上最大望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導致孫姓大舉南遷,加上富 春孫姓建立了孫吳政權,使得孫姓在南方分布漸廣,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浙江、江蘇、湖南、福建、陜西及東北等地遍布孫姓。隋唐時期,孫姓的遷徙仍以南方為主,唐代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及唐僖宗時王潮、王審知入閩都有孫姓族人參加。另有 河南孫姓被封侯於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孫姓由此發展到江西。宋元時期由於金人南侵 及蒙古軍隊的南下,使孫姓族人進壹步湧入福建、廣東等地居住。明清時期,有福建孫姓遷 入廣東紫金縣者,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為此支後裔,這壹時期,孫姓人已是遍布全國,且以東部和江南地區較為集中。今日孫姓以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幾省的孫姓人數約 占全國孫姓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十八。孫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壹點五。
■歷史名人
孫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淄博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
姓氏孫的由來 孫
壹、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二、遷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汲郡。出自安樂的孫氏,至孫武時逃至吳國。其後裔壹支留居太原,壹支徙居清河,壹支徙居汝州郟城。在唐代中原孫氏曾兩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孫利定居於江西寧都,傳至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其後裔孫友松再遷至廣東紫金縣,其後孫殿朝又遷至翠亨村,孫殿朝既孫中山的高祖。他的孫子孫敬賢有三子:長子達成、次子學成、三子觀成。達成娶妻楊夫人,生三子:長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據有關資料記載,臺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孫氏系唐末自光州遷入。孫氏不僅在國內分布相當廣泛,而且海外不少國家也有不少華人。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
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
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候禦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裏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時置郡。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明的11世孫福。
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家之聖孫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四、家乘譜牒
河北:孫氏家譜四卷、寧晉孫氏族譜四卷、
江蘇:孫氏續修宗譜二十卷、孫氏族譜六卷、映雪堂孫氏族譜十卷、孫氏家譜十三卷、
孫氏世譜十卷、孫氏宗譜圖詠十卷、富春孫氏
宗譜十二卷、常熟孫氏宗譜不分卷
浙江:孫氏梅東家乘壹卷、孫氏世乘三卷、姚江孫氏世乘二卷、孫氏
房譜不分卷、下沈孫氏宗譜壹卷、陽川孫氏宗譜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孫氏宗譜十卷、新安孫氏重續宗譜不分卷、壽州孫氏支譜十卷
廣東:孫氏族譜四卷、崖縣孫氏族譜三十卷
孫氏宗譜不分卷、孫氏世系不分卷、孫氏宗譜四卷、嚴莊孫氏宗譜二十四卷、孫氏萬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圓孫氏宗譜十六卷
五、歷史名人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齊國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
法》,成為當時乃至今後的戰爭具有指導意義的兵學盛典。
孫 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後裔。受龐涓暗害,受臏刑,故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孫仲謀:既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藥王。
孫陽:春秋時人,是最早在史書......>>
孫字的來歷簡單些 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孫”在本意是壹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子之子。另有姓氏孫。
百家姓的來歷孫性的由來 第壹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國。康叔逝世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期,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壹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氏的始祖。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F氏、樊氏、饑氏、鐘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後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陜西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於戚(今河南濮陽),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後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後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季歷→周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J賈,J賈之子J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壹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後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王子J章()→J叔伯呂臣→?→J賈伯嬴→J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後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壹支南遷後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後裔的壹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壹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
孫的起源 30分 單個“孫”字的姓應該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陳國公子陳完流亡到齊攻,齊桓公姜小白收留陳完,陳完到齊國後改姓田,後來田氏軍政領域勢力較大,齊國君主為了制衡,就將田氏的庶出分支賜姓“孫”,第壹個應該是叫孫書,為齊國大將軍,為孫武的祖父,第二代為孫憑,孫武家族三代都是軍人世家。
其它的應該都是由雙姓拆出來的,比如孫叔敖,其實是復姓孫叔,在古代復姓比較多,和孫有關的姓有長孫、季孫、公孫、孫叔等,都是後人以祖上所處的地位及壹些其它方面來姓的,並不是原來就姓單字的“孫”,就像姓“諸”與姓“葛”壹樣,來源都是諸葛這個姓。
“孫”字是什麽意思 孫_百度漢語
讀音:[sūn][xùn]
部首:子五筆:BIY
釋義:[sūn]:1.兒子的兒子:~子。~女。 2.跟孫子同輩的親
孫字竺字和怡字的由來 菩提老祖說:“妳個猢猻!”所以他就姓孫了。
西遊記原文:
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妳姓甚麽?”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壹生無性。”祖師道:“不是這個性。妳父母原來姓甚麽?”猴王道:“我也無父母。”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雖不是樹生,卻是石裏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壹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天地生成的。妳起來走走我看。”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兩遍。祖師笑道:“妳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妳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妳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妳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妳姓‘孫’罷。”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妳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妳,正當‘悟’字。與妳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麽?”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
°
孫姓起源 孫姓由來已久,姓源眾多
第壹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J賈,J賈之子J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壹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賜將軍田書姓孫,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叔父比幹,屬於以避亂改姓為氏。比幹是殷商末期紂王叔父,官至少師。商朝末期朝綱混亂,紂王 *** 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壹律斬首。可比幹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幹的胸取心。比幹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第五個淵源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孫氏在兩漢以後,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氏行列之中。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是為南方孫氏的壹大支派。孫河,官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潛山)。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十分喜愛他,便賜姓予他為孫,因而改姓。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拒劉備,後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為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為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為黃門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螢火賦》傳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為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第六個淵源
源於變姓,出自春秋戰國荀子後裔在西漢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氏,屬於因謚改姓為氏。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況,又稱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壹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壹個源頭。《戰國策》、《韓非子》、《漢書》、《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均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山東《鄆城縣誌》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的士人孫壹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為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為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孫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第七個淵源
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漢書》載,夏侯嬰之後也有壹支改姓孫。夏侯嬰(公元前?~前172年),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隨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
姓氏孫的來源 壹、姓氏來源
遠古帝嚳高辛氏之孫玄元,有功於唐堯,受封為路中侯,其後子孫便以路為姓,世代相傳。
二、郡望堂號
漢置內黃郡,現在河南省內黃縣。
三、歷代名人
路博德――漢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從西漢名將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勞,殺敵勇猛,屢立戰功,被朝廷封為符離侯。路敬淳――唐朝臨清人。少有誌學,足不履門。居親喪,倚廬不出者三年。後舉為進士,遷崇賢館學士。奉詔編輯慶郵儀典,又著《姓略》、《衣冠系錄)等書。唐初姓譜學,唯敬淳名家,後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於――名汝悌,字友於。山東諸城人。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後因病歸國,嗣任北京《益世報》編輯。民國12年加入中國 *** 。後被張作霖逮捕遇,年32歲。
「路」源出:
壹: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帝摯子玄元, 堯時於中路。夏代為侯國,子孫以國為「路」氏。
二: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有潞子國,在今(唐代)上黨潞縣,子孫以路為氏。參看「潞」氏條。又《姓氏急就篇註》雲:「路」,水名(即今山西濁漳河),因以為縣(即潞縣),居者氏焉。
三:為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誌》雲: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沒路真」氏,進入中原後改為路氏。家族名人路振,字子發,宋代湘潭人。淳化年間(公元990 - 994年)進士,歷官太常博士,左司諫等。振文詞秀美,尤善詞,多警句。科舉時,宋太宗試《卮言日出賦》,應試者數百,名人亦有難色。時振尚不知名,然其賦典故尤豐,太宗十分贊許。
路博德
西漢西河郡平州人。任右北平太守,隨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離侯。後封伏波將軍,伐破南粵。地望分布河北大名縣,河南襄城縣,河南開封,河南洛陽市《姓纂》的有關路姓記載是這樣的:“炎帝之後,黃帝封其支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今上黨潞縣,子孫以路為氏,望出陽平、襄城、陳留。東陽、河南。”由此看來,路姓始祖的繁榮滋長於潞子壹帶,已經有了悠長的5000年時間,他們當初是由於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卻由於路姓人士的世代綿延而聞名,兩者之間,關系密切異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農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憲宗元和年間(姓纂系此時之作),便已經從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漸遷到了陜西的陽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陳留等地,可見得路姓子孫的播遷,也跟其他許多古老的姓氏壹樣,是自北而南,然後遍及於全國各地的。
不過,我國後世的路氏,並非僅僅只有源自炎帝神農氏的壹支,他們的組成份子較多,有的是帝嚳高辛氏的後裔,有的來自五胡亂華時期的外族,有的則是滿洲旗人的後代,至少有5種不同的來源。
這個集天下精英於壹堂的古老姓氏,很早便在我國歷史上出人頭地,漢代路溫舒和路博德的事跡足以說明。路溫舒是壹位了不起的法律學家,他在1900年前的西漢宣帝之時,就主張“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則太平之風可興”。堪稱法律之學的先知;路博德,則是漢武帝時隨霍去病六擊匈奴建立不世奇功的名將,曾被封為符離候顯達異常。
唐代真是路氏的壹段黃金時代,路群、路巖父子在唐懿宗鹹通年間的表現,更是當“舉足輕重”4個字。
路群是壹位通經術,善屬文的性誌純潔之士,表現就不壹樣了。居相位8年,勢動天下。後世對他的評論雖然不好,最後也被皇帝賜死,但路氏當時的不可壹世,實在不難想見中華民族在悠悠五千年跌宕起伏的文明長河行程中,在肥沃、豐厚的歷史土壤中,曾產生過熠耀於世的各類文化,孕育產生了馳名中外、蜚聲古今的先哲先賢、名人學士、政壇帥才。在山東汶上“小縣不大四尚書”壹說,“四尚書”說的是明代嘉靖年間汶上籍的戶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