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以前古代怎樣傳遞信息

以前古代怎樣傳遞信息

問題壹:古人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第壹:鼓聲。在很長的壹段時間裏我們的先人壹直在用這個方法傳遞信息。在受到侵略或有重大事故時會用到鼓。比較古老的民族,如:苗族、佤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著靠鼓聲傳遞信息的方法。

第二: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可見鐘聲壹直是我們先人用來傳遞信息的方法。鐘聲可以傳得很遠,通過敲打的節奏、頻率向人們傳遞出不同的消息。邊遠的農村小學至今還有敲鐘提醒學生上下課的。

第三:煙火。“狼煙四起”、“烽火連天”。我們的古人很好的利用了煙火來傳遞信息。長城上的烽火臺就上打戰是用來傳遞戰訊的。而現在,我們在野外迷路的時候也可以利用燃燒出煙火來求救。

第四:馬。在很長的壹段時間裏,馬都扮演了傳遞消息的媒介。“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馬和驛站的結合,成就了快捷的傳遞

方式。快遞的始祖。

第五:鴿子。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培養出信鴿用於傳遞情報。通過訓練,鴿子還有為人們傳遞壹些重要信息。當然這種方法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的因素,比如中途被捕食等。但在古代鴿子的確扮演過“郵遞員”這個角色。

第六:風箏。古時候叫紙鳶,中國人把風箏用到了極致。把書信系在風箏上讓它飄遠或飄到高處。從而實現信息的傳遞。

孔明燈。古時候用來傳遞平安信號的。看到孔明燈就等同於看到了希望。現在我國的好多地方都還有利用孔明燈祈福、傳遞喜訊

第六:漂流瓶。傳說起源與拿破侖發現美洲後,米斯特.拿生怕他的船隊遭遇不幸,於是選擇把發現新大陸的消息寫好放入瓶子中,放入大海裏飄走。對於是否能被發現,那就只能看緣分了。

問題二:古代人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壹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礎,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壹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裏設壹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二萬多人,其中驛兵壹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壹天走6驛即180裏,再快要日行300裏,最快要求日馳500裏;步行人員日行50裏;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裏,江行50裏,其它60裏;順水時壹律規定100到150裏。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壹詩中寫到“壹驛過壹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裏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裏,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壹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裏。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問題三:古代人們是怎麽傳遞信息的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壹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壹定的發展。

西周第九代國君是周厲王,他貪財好色,昏庸殘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國人(平民)暴動”。周朝從此衰落下去,社會動蕩不安。

到了周幽王統治時期,國勢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無度。他得了壹個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後從沒笑過壹次,為了引她壹笑,周幽王帶褒姒上了驪山。原來,為了防禦西戎的進犯,在驪山壹帶建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裏壹座。西戎軍隊打來,就燃燒起烽火,壹個連壹個傳遞消息,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救援。

周幽王來到驪山,讓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諸侯看到了警報,以為敵兵來了,就急忙帶兵救援。可趕到了驪山下,壹個敵人也沒看到,卻聽到了山上的鼓樂之聲,大家都楞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訴他們:“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妳們回去吧。”諸侯們生氣極了,山下壹片混亂。褒姒見到這場面卻笑了起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後來西戎軍真的攻打都城豐鎬時,盡管烽火臺上連舉烽火告急,卻沒人理會了,諸侯們認為這是周幽王的胡鬧。結果西戎軍隊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把財寶洗劫壹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現河南省洛陽)歷史上叫東周。

問題四:古人以前用什麽方法傳遞信息至少十種 烽火傳訊

結繩記事

飛鴿傳書

擊鼓為號

朝廷符節,聖旨

風箏通信

驛站

民信局狼煙

軍事旗語

問題五:古人以前有哪些方式傳遞信息 在二千七百多年前,有專門用於傳遞軍情的烽火臺。人們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每隔壹定的距離築壹個烽火臺,在邊境上連成長長的壹條線。烽火臺上面堆滿柴草和幹草,周圍的烽火臺看到滾滾的廊煙,也會跟著點燃烽火,這樣壹直傳下去,遠方的軍隊就會收到這樣壹直傳下去,遠方的軍隊就會收到消息,迅速趕來參加戰鬥。後來,又有了郵驛制度。“油”是指步行傳遞,“驛”是指騎快馬傳遞。當時的驛站就是供傳遞員休息和換馬的地方。秦朝以後,油驛遍布全國。宋朝時,油驛制度有了改革,遇到緊急情況,可以用“急腳遞”。當時的“金牌急腳遞”每天可以走250千米。到了清代光緒年間, *** 設立了油傳部,並出現了油局,傳遞消息更方便了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快馬傳書。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問題六:以前傳遞信息和現在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遠古

口耳相傳或借助器物

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

靠驛差長途跋涉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壹。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壹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壹文字。

當代

計算機網絡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問題七:以前傳遞信息的方式 烽火臺 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情報,人們曾設立過烽火臺,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臺白天燒狼糞,夜間點柴草。傳說燒狼糞時有很大的濃煙直沖藍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發現,因此烽火有時又被稱為狼煙。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臺臺相傳,壹直傳到軍營。在2700多年前,中國周朝時的烽火告警系統就已經很完備了。 馬拉松長跑是為了報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達的古代,人們要傳遞信息只能靠兩條腿或騎馬。馬拉松長跑項目,就是為了紀念壹位2000多年前為傳送捷報而犧牲的英雄設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平原擊退波斯王大流士壹世軍隊的入侵。傳令兵菲迪皮茨壹口氣從馬拉松鎮跑到首都雅典報告喜訊,當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趕到雅典廣場說完捷報之後,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戰士的英雄事跡,1896年,在世界第壹屆奧運會上,他跑過的距離被作為壹個長跑比賽項目列入運動會。 用驛站傳遞信息 文字的發明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從此通信也就開始了。中國遠在周朝時就建立了專門傳遞官府文書的驛站,通過騎馬將文書壹個驛站接壹個驛站地傳遞下去,同時建立了壹套較為完整的驛郵制度,以實現快速、準確的通信。秦代統壹六國後,就將驛站信息傳遞系統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確定下來。驛郵是以駿馬每小時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傳遞信息,來實現遠距離通信的。在當時這已經很快了。 信鴿和信猴 為了傳遞信息,古時候的人們還想出了許多奇異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信猴等等。 在尼日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裏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信鴿從古至今,壹直是有效的信息傳送工具。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仍有用武之地。在戰爭中,通信聯絡至關緊要。然而壹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將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陷於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培育出了能雙向投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送傳統的文字書信,而是攜帶著裝在膠囊裏的計算機芯片,內中的密碼情報也只能在專門的裝置上閱讀,保密性極高。信鴿甚至有可能成為特種通信兵。 郵局的出現 壹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壹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壹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壹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壹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驛站。站裏備有餵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羅圖拉的羊皮紙卷進行。第壹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壹。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壹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臺“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

問題八:古代的人們怎麽傳遞信息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問題九: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 古代社會的人們傳遞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體動作、有聲語言及紋身、飾物、舞蹈等以身體為傳播媒介或載體的廣告傳播形態來達到目的。身體或肢體是為最原始的廣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歲月裏被不問斷地保留並延續下來。古代社會常用的肢體語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擬態與手勢語。

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壹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征。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壹對大角的大撚角羚;中指彎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征其長頸。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裏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

在身體上塗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 *** 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塗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壹種繪身裝飾。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壹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壹年可到。”我國雲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面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我國雲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臺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於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鬥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範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壹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

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裏,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鉆孔石珠、鉆孔小礫石、鉆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 *** ,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壹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於額前,或結於背後,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紮緊。浙江東部壹些地方的畬族婦女,頭飾用竹筒制成,長三尺左右,外面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後都釘有壹個銀牌,並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裏,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