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伏羲廟在哪裏-----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鎮鳳凰山南麓陳莊村前
伏羲即太昊,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三皇”之首,“三皇”即伏羲、女媧和和神農(壹說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風姓,相傳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的,其出生於古泗河之濱的承匡(承匡山即鳳凰山古稱。今兩城鄉駐地西有匡城已沒於湖)。《帝王世記》有這樣的記載:“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古謂生於魯中南,今考生於泗水縣華村水庫及華胥山和賀莊水庫壹帶。
“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鉆木取火,伏曦氏馴養百獸,神農氏嘗百草、播五谷。”早在6500年前,伏羲創制八卦、制造漁網、圈養禽畜、設立庖廚、發明書契、發明琴瑟、制定歷法……,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特別是伏羲“定姓氏、制嫁娶”,使華夏姓氏自此起源。《通鑒外傳》記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伏羲的“婚姻制度改革”使我們的先人以固定配偶結束了母系社會群居局面,可謂創人倫之始。因為伏羲氏以龍為圖騰,華夏子孫因此自稱為“龍的傳人”。
伏羲因其巨大貢獻被歷代尊奉為“人之始祖”,我國很多地方都建有供奉和祭祀伏羲的廟宇。著名的除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伏羲廟和太昊陵外,還有山東省濟寧市鄒城郭裏鎮廟東村羲皇廟(俗稱人祖廟、爺娘廟),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渭南鄉三陽川卦臺山伏羲廟,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西關伏羲廟伏羲像,臺北市甘谷街“中華文化始祖太昊伏羲聖帝八卦祖師紀念廟”等。其中有文字記載最早的當屬微山湖畔的這所伏羲廟。
漢時便有記載。《魏書地形誌》記有“高平,二漢屬山陽……有千秋城、齊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廟。”可見當時伏羲廟就已經作為名勝了。魏晉間醫學家皇莆謐《帝王世紀》載:“(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高平即今濟寧微山兩城壹帶。微山伏羲廟北依鳳凰山,南抱微山湖,始建時間不祥,唐時重修,僅以現存北宋熙寧七年(壹說為金明昌四年)重修的伏羲殿而言,也比今天號稱羲皇故裏的甘肅天水的伏羲廟建築群(建於明正德十六年)和稱羲皇故都的河南淮陽的伏羲廟建築群(建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早上幾個朝代。
據傳原微山伏羲廟,前有三聖閣,後有女媧殿,另有蓍草園、渡善橋、鐘樓、鼓樓廟門等壹組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鼎盛之時,晨鐘暮鼓聲聲,香火終日繞饒,眾多的達官顯貴和騷人墨客,不辭辛苦,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或遊覽觀光,或謁祖朝聖。
而今因戰亂和人為破壞,現僅存面闊五間15.4米、進深三間9.2、高8米的伏羲殿,殿內有元中統二年重修伏羲聖祖廟碑、明萬歷四十壹年重修伏羲廟碑等歷代碑刻。1993年和1995年,微山縣有關部門曾對其大殿進行維修,2006年9月21日加固維修伏羲廟大殿,更換損壞的瓦件、木件和吻獸件.據說每年的農歷三月三,這裏都有祭祀伏羲的古會。
孔孟之鄉濟寧人文積澱深厚,微山伏羲廟傳續著綿延數千年的始祖文化,面對天水或者淮陽那邊紅紅火火的祭祀活動,我們期待微山湖畔的這個遺址能夠引起人們更多的重視,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華人來這裏尋根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