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開創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產黨成立伊始,就開展了大量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工作。越來越多的先進知識分子聚集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奠定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走向和發展格局。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和出版,史學、哲學、經濟學等學科取得長足進展。許多進步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行了開拓性努力。
學科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以哲學、經濟學、文藝學、歷史學等學科為主。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迅速恢復重建,大量新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湧現,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更加深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已擁有30多個壹級學科、400多個二級學科。 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100年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始終將自身命運與爭取國家獨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
學術研究成果豐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等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創造性地將唯物史觀運用於中國歷史研究,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國通史簡編》等馬克思主義史學論著,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中國化的典範。新中國成立後,哲學社會科學界推出不少有影響的名著佳作,編寫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史稿》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學科學術高度的教科書;整理出版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壹大批古籍;翻譯出版了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為代表的大量國外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