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全書大約17000字,主要內容記載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包括諸侯國之間的征伐、會盟、朝聘等;也記載壹些自然現象,如日蝕、月蝕、地震、山崩、星變、水災、蟲災等;經濟文化方面,記載壹些祭祀、婚喪、城築、宮室、搜狩、土田等。
在對待人與神關系上,孔子的歷史觀是自相矛盾的。壹方面,他認為王道的興衰取決於“天命”,表現了天命主宰歷史的唯心史觀;而另壹方面,孔子又明確表示“敬鬼神而遠之”,這說明他對鬼神是抱懷疑和保留態度的。對於壹些災異現象與人事有什麽關系,他沒有明確表態。可見,他持保留態度。
孔子編訂的《春秋》有明確的時間順序的特點,對後世編年體史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北宋時由司馬光主編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就是按年、月、日順序寫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又是我國第壹部私修的史書,它打破了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對於史學的壟斷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學史上具有壹定的意義。由於孔子開創了私人著書的學術風氣,開辟研究近現代史的風氣,成為後來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的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的先聲。
孔子的“春秋”筆法,還表現在敢於揭露統治者淫穢納賄、仇殺助亂的黑暗面。如隱公元年,記載了周平王向魯惠公的妾仲子贈送葬禮的東西。在孔子看來,這是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現,不成體統,記上這壹筆,讓後來的統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記載自然現狀。如它精辟地記敘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於北鬥。”(這是我國,也是世界史上彗星運行的最早記錄。)又如,它記錄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隕如雨”的隕石雨情況。孔子保留了這些記錄,是壹份珍貴的歷史資料。
《春秋》的文字過於簡潔,有的只記結果,沒有寫它的原委,要讀懂它,確實不容易。如隱公八年(前715年),在壹條記事中,只記了壹個“螟”字,它僅是告訴人們,這年發生了螟蟲災害,但具體在什麽地方,災情多大?卻沒有記清楚。所以,後世的學者,對《春秋》作了許多的引申和解釋。
由於《春秋》是孔子編訂的“六經”之壹,它被儒家各派尊為“經”,對它的解釋稱為“傳”。到漢代時,這種傳已有《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夾氏傳》和《鄒氏傳》5種之多,後來,《夾氏傳》和《鄒氏傳》亡佚了,流傳下來的只有《左氏傳》、《公羊傳》和《谷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是我們讀《春秋》時可對照參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來源也有些問題,對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記別國的事,人雲亦雲。至於魯國,“事無大小,茍涉嫌疑,動稱恥諱”。《史記·孔子世家》稱:“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壹辭。”實際上這是誇大之詞。王安石稱《春秋》為“斷爛朝報”,也有點過分。而梁啟超稱《春秋》為“流水賬簿”,卻是有點道理的。
編年體史書的優點,在於它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間發生的聯系。它的缺點,主要是同壹事件發生和延續的時間過長,記載時就難免犯前後割裂的毛病;還有記人物活動時,更難詳其來龍去脈。因此,後來才有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出現。
回答者:chinazebo - 舉人 四級 10-6 21:02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壹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壹。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壹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壹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喜《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壹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為春秋作傳者***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谷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谷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壹種出於孔子舊居的墻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壹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谷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谷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壹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谷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