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能讓張儀用商於之地給騙了,楚懷王是不是傻?

能讓張儀用商於之地給騙了,楚懷王是不是傻?

熟悉春秋戰國 歷史 的朋友都知道,秦楚兩國曾為商於之地大打出手,丹陽之戰楚國損失慘重,楚國為了復仇,藍田之戰精銳盡出,勢不可擋,差點滅亡秦國。商於之地為何如此重要?

讓我們先來簡單回顧壹下這段 歷史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秦王誌在爭霸中原,遂用司馬錯先巴蜀後中原之戰略。公元前316年,秦軍南下攻滅巴蜀,之後就面臨和楚國之間的對決,而楚齊聯盟是秦國十分忌憚的。為打破楚齊聯盟,公元前312年,秦國丞相張儀使楚,向楚王許下600裏“商於之地”,以換取楚國和齊國斷交。楚王心動,遂與張儀達成協議,和齊國斷交,等到派人前去接收商於之地時,張儀只承認說是6裏,楚王大怒,楚秦之間大戰爆發,史稱“張儀欺楚”。楚王為什麽會為了商於之地而與齊國斷交,因此著了秦國的道呢?因為商於之地對楚國非常重要。

“商於之地”在哪裏?得先說壹下武關。武關位於今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面,同函谷關(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蕭關、大散關並稱“關中四塞”。武關地勢險要,扼守秦楚咽喉要道,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楚和睦時,武關的作用不是那麽明顯,壹旦兩國翻臉,武關就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因為此關對秦楚來說,都是足以致命的,誰握有武關就掌握了卡對方脖子的主動權。在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是這麽描述的:“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壹舉而輕重分焉。”

而武關扼守的這條依托丹水河谷的通道叫武關道(也叫商於道、丹水道),北起關中平原,途徑陜西藍田、商洛、丹鳳、商南及河南南陽市西部的西峽、淅川、內鄉等縣地,可達南陽盆地。武關道所經過的這片區域即為商於之地,除了武關的極端重要性外,商於之地對於楚國來說也具有更深的意義。錢穆《國史大綱》中記載:“楚之先亦顓頊後,始起在漢水流域丹、淅水入漢水處,曰丹陽”。丹陽位於商於之地東南部,楚人的先祖曾以丹陽為中心在這壹片土地上生活,楚國最初的都城便在丹陽,後來遷郢。可以說商於之地是楚國的發祥地,對楚人有精神層面的意義。

本來商於之地為楚所有,但是楚宣王時,秦國趁楚國在東部爭奪淮泗地區之際,衛鞅率秦軍攻下商於之地及武關,將其納入秦國囊中。後來衛鞅攻魏大勝,秦孝公給衛鞅封侯裂土,將商於之地十五邑封給衛鞅,號商君,衛鞅便成了商鞅。楚國無日不想奪回商於之地,只是忌憚秦國實力。但是秦國拿下漢中盆地和巴蜀後,楚國則面臨秦國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的危險,楚王估計睡覺都不安穩。就像蘇秦遊說楚威王時所說:“秦兵出武關,沿丹江至漢水,郢(楚都)必不能保!”

圖-丹江和武關河交匯處

秦國居高臨下,對楚國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楚國能拿回600裏商於之地,武關自然不在話下,武關在手,便能扳回壹些對秦的地緣劣勢。做夢都想拿下武關的楚懷王難怪會動心,被張儀騙得團團轉。秦國老拿武關撩撥楚懷王,公元前311年,又說秦國願意用武關換取楚國的黔中郡,楚懷王沒上當。不過,武關是楚懷王命中的坎,最終還是被秦昭襄王騙到武關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