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公元605-616年的趙州橋,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空腹式石拱橋,對世界後代的橋梁建築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它橫跨於趙縣洨河之上,是壹座大拱兩端疊加分流用小拱的敞肩單孔弧形石橋,由28道石拱券縱向並列砌築而成,其建築結構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護,甲於天下”的美稱,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有著“世上無橋長此橋”美譽的安平橋建於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全長兩千多米,不僅是我國最長的石梁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梁橋。另外還有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盧溝橋;在世界造橋史上開創性采用筏型基礎及種蠣固基的洛陽橋(又稱萬安橋);跨徑達到103米的瀘定橋;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壹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的廣濟橋等等。
時值近代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吹響了我國向現代化橋梁大國進軍的號角。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9年底,我國已建成公路、鐵路、公鐵兩用橋梁總數已達60余萬座,僅在長江、黃河上就有250余座。其中,長江及其支流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上有近130座,黃河上有120余座。在已建成的斜拉橋、懸索橋、拱橋、梁橋中,分別位居世界同類型橋梁跨徑排行榜前十名之列的有24座,占60%。
其中:斜拉橋6座,蘇通長江大橋(主跨1088m鋼箱)、香港昂船洲大橋(主跨1018m分離鋼箱)分別位居第壹、第二;懸索橋4座,舟山西堠門大橋(主跨1650m分體式鋼箱;為世界首座)、潤揚長江大橋(主跨1490m鋼箱)分別位居第二、第四;拱橋8座,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主跨552m連續鋼桁系桿拱)、上海盧浦大橋(主跨550m鋼箱提籃系桿拱)分別位居第壹、第二;梁橋6座,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主跨330m鋼—混凝土混合剛構—連續)位居第壹。跨海橋梁中的寧波杭州灣大橋總長36Km,為跨海橋梁世界之最;東海大橋總長32.5Km;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總長54.68Km;上海長江隧橋工程———南隧北橋,隧道長度8.9Km、橋長10.3Km,為世界迄今為止最大的隧橋結合工程。
不管什麽形式的橋梁,其基本材料大多可歸為石材,木材,混凝土,鋼材等類型,而這些材料在耐久性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需要給予特別關註。所以隨著我國橋梁建設高潮的來臨,對重要橋梁運營狀況進行實時監測顯得愈發迫切,加上國際橋梁領域最新發展動態的引導,橋梁健康監測日益成為國內發展的壹大熱點。
橋梁健康監測系統發展簡介
雖然健康監測是最近壹二十年才興起的壹個技術方向,但追尋歷史我們發現結構監測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國,古塔上通常安裝有各種各樣的鈴鐺,而這些鈴鐺就兼具結構強烈晃動時提醒遊人撤離的預警功能。另外,中國的監測傳感技術也源遠流長:漢代的古籍中就有大氣溫度和風速風向測量的記載。而1969年,Lifshitz和Rotem所寫的論文則被視為闡述現代結構健康監測理念——通過動力響應監測評估結構健康狀態——的第壹篇論文;由此,橋梁健康監測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起來。
在工程領域:1987年,英國在總長522m的三跨連續鋼箱梁橋Foyle橋上布設傳感器監測大橋運營階段在車輛與風載作用下主梁的振動、撓度和應變等響應,該系統是最早安裝的較為完整的健康監測系統之壹。挪威的Skamsundet斜拉橋,丹麥的Faroe跨海斜拉橋和主跨1624m的GreatBeltEast懸索橋,加拿大的Confederation連續剛構橋,日本的明石海峽大橋等大跨橋梁上也相繼安裝了監測系統;1997年,香港的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和汀九大橋等三座大橋上安裝了風和結構監測系統。隨後,內地的東海大橋、虎門大橋、徐浦大橋、江陰長江大橋等橋梁上也建立了不同規模的結構監控系統。
在學術領域:1988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九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9WCEE)上,首次在國際範圍內討論土木工程主動控制。1994年,國際結構控制學會(IASC)正式成立,同年召開第壹屆國際結構控制會議(1stWorldConf.onStructuralControl)。為了應對形勢發展的需要,2006年以後,國際結構控制學會(IASC)會議改名為國際結構控制與監測會議(WorldConf.onStructuralControlandMonitoring)。
健康監測主要研究進展
綜合橋梁健康監測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來看,主要有以下技術難題和研究進展:
第壹,健康監測系統總體設計。健康監測系統的總體設計原則包括以下幾項:(1)根據橋梁結構易損性分析的結果及養護管理的需求進行監測點的布設;(2)從結構安全性、耐久性、使用性的需求出發對結構進行監測,采用實時監測和定期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力求用最少的傳感器和最小的數據量完成工作;(3)以結構位移監測為主,以力、應力、模態分析為輔助。監測內容主要是荷載源、系統特性和結構響應。目前對於健康監測系統的設計更主要的是基於經驗和項目經費的限制來確定傳感器系統得設計,而沒有壹種確定性標準來進行傳感器系統的設計,同時對需要通過健康監測系統獲得哪些能夠對結構的狀態評估發揮關鍵作用的數據還沒有明確的方法。
第二,傳感傳輸技術。傳統傳感測試技術易受幹擾、傳輸導線過長等缺點已不再滿足橋梁健康監測的發展要求,加上現代科技支撐,近年來發展起來了許多新型的傳感技術,其中以光纖傳感、無線傳感、GPS技術和Internet數據通信技術為主要技術代表。關於傳感器優化布置的問題也愈發引起人們的關註,傳感器的類型、數量和布置位置對監測效果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客觀條件中傳感器的數量總是有限的,如何將有限的傳感器合理布置以發揮其最大的效用是是健康監測的關鍵技術之壹,也是以後大力發展的方向之壹。 第三,數據融合技術。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以其強大的時空覆蓋能力和對多源不確定性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可以有效地進行結構系統的監測和診斷。目前已經發展起來的數據融合技術主要有:加權平均、卡爾曼濾波、貝葉斯估估計、統計決策理論、證據理論、模糊推理、神經網絡。現有健康監測系統多停留在數據采集和簡單數據分析階段,同時橋梁健康監測系統會產生大量測試數據,對這些測試數據與信息進行整合與解釋,以及對結構真實狀態的進行合理評估仍存在很大困難。 第四,系統與損傷識別理論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基於振動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和模型修正方法。結構損傷識別作為結構狀態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年來健康監測方向的研究熱點之壹,出現了如基於結構頻率、位移模態、應變模態、曲率模態、應變能、剛度、柔度、能量法、頻響函數等壹系列損傷識別方法。而模型修正方法主要是基於運動方程、測試結果和有限元模型構造約束優化問題不斷修正結構剛度、質量和阻尼分布,使其響應盡可能的接近實際響應。結構的模型修正能夠為健康監測提供基準模型,同時也為基於測試結果的反演進行結構損傷識別和性能模擬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第五,結構健康狀態評估。結構狀態評估方法主要是運用可能獲得的反映結構性能的內部信息對結構的施工運營等工作狀態進行評估,目前主要有可靠度理論、層次分析法、模糊理論、神經網絡以及專家系統等。健康監測系統的結構狀態評估需要從結構監測的大量數據中提取能夠反映結構特性的特征,以完成對結構實時和定期的評估,而這其中必然會涉及到結構數據的特征提取、數據融合及性能決策等方面,但目前這個方面所作的工作較少。工程招標業主名錄
福建工程招標業主名錄
江西工程招標業主名錄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