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六研齋筆記文言文

六研齋筆記文言文

1. 六研齋筆記 翻譯

有壹個叫王叔遠的人,微雕技術很高,能在核桃上雕刻東西,細如人的頭發,還能壹目了然。

有壹天,和陳良卿、屠用明到余春波新居去朝賀,送給他壹個核桃殼作的小船,中有船篷,兩面分為四扇,可以開合,船頭坐壹個老頭,兩邊放了桌,壹本書,右邊的桌上有壹個爐子,手中拿壹本書,船尾船尾壹人側面坐著,壹櫓放在篷上。壹旁有茶爐,下面有壹個洞,爐上安茶壺壹個,而且有蓋有把。

所雕的人眉目衣摺皆具全。四個船篷上每扇二字:天高、月小、水落、石出。

船底有題款,王叔遠三字。同樣雕刻著小印章,如半顆米大,上面說:王毅印。

妳說稱不稱奇。

2. 六研齋筆記的翻譯是什麽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壹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壹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遊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壹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

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壹***八扇。

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壹起看壹幅書畫橫幅。

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麽話。

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裏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擡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

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壹支船槳。

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壹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壹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

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壹勾壹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

還刻著篆文圖章壹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壹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壹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三十四個。

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壹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親~~妳看對不對~~ 采納哦~~O(∩_∩)O~。

3. 《閱微草堂筆記》兩則的譯文——泥古不化某公表裏求著兩則文言文的

《兩則》原文和翻譯40《閱微草堂筆記》兩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為編者所加.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了《四庫全書總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於古代的成規或古人的說法.③〔佚其名〕其名字遺失了,不可知.羽沖是他的字.④〔齋公〕對道士的尊稱.⑤〔迂闊〕迂腐不合時宜.⑥〔倩〕請人代勞.⑦〔董天士〕清初民間畫家.⑧〔塊然無與伍〕孤獨寂寥,沒有人願望與他為伍.⑨〔但見須眉古〕只見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須眉,面目.〔井田譜〕即《周禮井田譜》,宋代夏休著.研究周代所實行的井田制度.〔規〕規勸.〔角〕較量.〔好事〕喜歡多事.〔洫(xù)〕田間的水道.〔人幾為魚〕人幾乎被淹死了.〔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滿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謚號.〔國弈不廢舊譜〕國手不會廢棄舊的棋譜.〔不執〕不偏執.紀昀泥古②不化劉羽沖,佚其名③,滄州人.先高祖厚齋公④,多與唱和.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⑤不可行.嘗倩⑥董天士⑦作畫,倩厚齋公題.內《秋林讀書》壹幅雲: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⑧.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⑨.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⑩.蓋規之也.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裏成沃壤.繪圖列說於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試於壹村.溝洫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病死.後風清月白之夕,每見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搖首獨步.側耳聽之,所誦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則歘隱.次日伺之,復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阿文勤公嘗教昀曰:“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壹卷書,亦能害事.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某公表裏同年〔同年〕指科舉考試中同年考中者.②〔館〕用做動詞,任家館教師,或在貴人家做食客.③〔為外吏者〕做地方官的.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態度嚴正.⑤〔廳事〕此指客廳.⑥〔刻〕古代計時單位.壹晝夜為壹百刻.⑦〔詬誶(suì)〕斥責,責罵.誶,斥責.⑧〔承塵〕天花板,頂棚.⑨〔蓋狐魅雲〕大概是狐貍精之類吧.項君廷模言:昔嘗館②翰林某公家,相見輒講學.壹日,其同鄉為外吏者③有所饋贈.某公自陳平生儉素,雅不需此.見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攜歸.某公送賓之後,徘徊廳事⑤前,悵悵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數刻⑥.家人請進內午餐,大遭詬誶⑦.忽聞數人吃吃竊笑.視之,無跡;尋之,聲在承塵⑧上.蓋狐魅雲⑨.《泥古不化》寫了壹個不能學以致用、拘泥古書的讀書人.文中寫了他照搬古書鬧出亂子的兩個事例,又寫他死後仍執迷不悟,讓人覺得他可笑又可憐.文末的議論對於我們今天的讀書學習仍具有警誡意義.《某公表裏》由三個畫面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講學”、翰林公拒賄前後、狐魅“竊竊私笑”.作者對那位翰林公沒有下壹句評語,讀者卻由狐魅的“笑”對翰林公的“內在”心知肚明了.結尾讓狐魅出場,真是神來之筆,既簡潔,又冷峭.魯迅稱贊《閱微草堂筆記》道:“雋思妙語,時足解頤”“敘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閱讀時要註意體會.劉羽沖,佚其名,滄州人.先高祖厚齋公多與唱和①,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不可行.嘗倩②董天士作畫,倩厚齋公題.內《秋林讀書》壹幅雲:“兀做秋樹根,塊然無與伍.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③.”蓋規之也.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裏成沃壤.繪圖列幹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試於壹村.溝洫⑤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病死.後,風清月白之夕,每見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搖首獨步.傾耳聽之,所誦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則歘⑥隱.次日伺之,復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何文勤公嘗教昀⑦曰:“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壹卷書亦能害事.國弈不費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⑨.’”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概述〕有壹個叫劉羽沖的讀書人,性格孤僻,好講古制.壹次他偶爾得到壹部古代兵書,伏案讀了壹年,便自稱可以統率十萬大軍.恰好這時有人聚眾造反,劉羽沖便訓練了壹隊鄉兵前往鎮壓,結果全隊潰敗,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後來他又得到壹部古代水利著作,讀了壹年,又聲稱可以把千裏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讓他在壹個村子裏試驗,結果溝渠剛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順著渠道灌入村莊,村裏人險些全被淹死.從此劉羽沖悶悶不樂,每天總是獨自漫步在庭院裏,千百遍地搖頭自語道:“古人豈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註釋〕①先高祖:稱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詩互相贈答. ②倩:請. ③井田譜。

4. 醉書齋記古文及譯文

於堂左潔壹室,為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設幾二:壹陳筆墨,壹置香爐茗碗之屬。竹床壹,坐以之;木榻壹,臥以之。書架書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塵尾諸什物,亦雜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頭。拂案上塵,註水硯中,研墨及丹鉛,飽飲筆以俟。隨意抽書壹帙,據坐批閱之。頃至會心處,則朱墨淋漓清漬紙上,字大半為之隱。有時或歌或嘆,或哭或泣,或怒罵,或悶欲絕,或大叫稱快,或咄咄詫異,或臥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見者悉駭愕,罔測所指。乃竊相議,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來,都不省取。或誤觸之,傾濕書冊,輒怒而加責,後乃不復持至。逾時或猶未食,無敢前請者,惟內子時映簾窺余。得間始進,曰:“日午矣,可以飯乎?”余應諾。內子出,復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溫以俟者數四。及就食,仍挾壹冊與俱,且啖且閱。羹炙雖寒,或且味變,亦不覺也。至或誤以雙箸亂點所閱書,良久,始悟非筆,而內子及婢輩,罔不竊笑者。

夜坐,漏常午,顧僮侍,無人在側,俄而鼾震左右,起視之,皆爛漫睡地上矣。客或訪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書,不遽見。客伺久,輒大怒詬,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蓋余性既嚴急。家中人啟事不以時,即叱出,而事之緊緩不更問,以故倉卒不得白。而家中鹽米諸瑣務,皆內子主之,頗有序,余以是無所顧慮,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謀立誓戒之,商於內子。內子笑曰:“君無效劉伶斷炊法,只賺余酒脯,補五臟勞耶?吾亦惟坐視君沈湎耳,不能贊成君謀。”余惝然久之。因思余於書,洵不異伶於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為文字飲,不猶愈於紅裙耶!遂笑應之曰:“如卿言,亦復佳。但為李白婦、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復立戒,而采其語意以名吾齋,曰“醉書”。

作品譯文

在堂屋左側收拾幹凈壹間屋子作為書齋,明亮的窗戶、潔白的墻壁,很安靜。擺放了兩個幾案,壹個放筆墨,壹個放置香爐茶碗等。壹張竹床,用來坐;壹張木塌,用來躺臥。還擺放了四個書架和四個書筒,古今的書籍都放在裏邊。琴、磬和麈尾等各種日用雜物,也都交錯地擺放在旁邊。 早晨剛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幾案上的灰塵,把水倒進硯臺裏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鉛粉,把筆蘸飽滿做好準備。隨意抽出壹卷書,靠坐在案邊讀起來。壹會兒讀到自己有領悟的地方,就用筆在紙上盡情批註,書上的字跡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時候唱起歌來,有時候發出感嘆;有時候大笑,有時候哭泣;有時候生氣痛罵,有時候郁悶得要死;有時候大聲叫嚷口稱痛快,有時候是連連驚嘆感到詫異;有時候躺著靜靜思考,有時候起身壹陣亂跑。看見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驚訝,猜不出我是什麽意思,於是偷偷地議論,等到我漸漸平靜下來,才散開離去。婢女送來酒和茶,都記不得端來喝。有時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後弄濕了書本,就很生氣地責罵,婢女後來也就不再端來了。有時候過了時間我還沒有吃飯,也沒有人敢上前請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時隔著門簾觀察我,找到間隙才走進來,說:“時間已經是正午了,可以吃飯了嗎?”我答應了。妻子離去後,又忘掉了。湯、肉都涼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熱等著我去吃。等到去吃飯仍然帶著壹本書壹道前往,邊吃邊看,湯和肉即使涼了,或者味道都快變了,也不察覺。甚至有時誤用壹雙筷子在讀的書上亂點畫,過了許久才醒悟過來不是筆,妻子及婢女們沒有不偷著笑的。晚上讀書常常到午夜,回頭看仆人,沒有人在旁邊,壹會兒身邊鼾聲震響,起身壹看,他們都熟睡在地上。有客人前來看望我,名帖送進來後,碰上我正在校讀書籍,沒有立即出去見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氣責罵起來,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我的性情急躁,家裏的人稟告事情時間不恰當,就大聲呵斥並把他趕出去,而事情的緊急舒緩不加過問,因此匆忙之中沒能告訴我。家裏的鹽米等瑣碎事務,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沒有什麽顧忌和憂慮,讀書的嗜好越來越怪僻。 有壹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發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著說:“妳不會是仿效劉伶戒酒的方法,只不過是要騙得我的酒肉,彌補五臟的辛勞吧?我也只能坐看妳沈湎在書籍之中,而不能夠幫助妳實現妳的打算。”我驚疑了很久,於是想到我對書,確實同劉伶對酒沒有差別,正擔心剛發誓隨即就要違背;況且我嗜好的是詩文,不比沈溺於女色還好嗎?於是她笑著回答說:“像妳說的,原來沈湎於詩文也是很好的。”於是我不再提戒掉嗜書,而是采用她的語意來為我的書齋起名,叫做“醉書齋”。

5. 文言文《閱微草堂筆記》節選(當止不止)譯文

原文:滄州南壹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沈焉。

譯文:滄州南面壹座寺廟靠近河岸,大門倒塌在河中,兩個石獸壹起沈入河底。

原文: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

譯文:過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竟然沒找 到,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

原文: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裏無跡。

譯文:搖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裏沒有痕跡。

原文:壹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譯文:壹個講學者在寺廟裏教書,聽了嘲笑說:

原文:“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文:“妳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麽能被大水帶走呢?

原文: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於沙上,漸沈漸深耳。

譯文: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埋在沙裏,越沈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譯文:沿著河尋找它們,不也荒唐嗎?”大家佩服(它)是正確的道理。

原文:壹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譯文:壹個老水手聽了這話,又笑說:“凡河中落入石頭,應當從上遊尋找它們。

原文: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擊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譯文: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水沖不走石頭,它的反作用力,壹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譯文:越沖越深,到壹半的地步,石頭必定掉在坑穴裏。

原文: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譯文:像這樣沖擊,石頭再轉移。不停地轉移,於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譯文:到下遊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

原文: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

譯文:照他的話,果然在幾裏外尋到了(石獸)。

原文: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壹,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譯文:那麽天下的事,只知壹方面,不知另壹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據(壹個方面的)道理就主觀臆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