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縣名,龍門附近。所以司馬遷自稱“遷龍門”(《太史公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傳說大禹曾經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就在黃河和龍門之間。有許多當地的名勝古跡。司馬遷從小就喜歡山水名勝,但也有機會聽到很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編輯本段]人物的壹生
司馬遷生卒年,沒有明確的歷史。根據王國維對太史公興年的考證,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卒於漢昭帝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60歲。據說司馬遷的家族是從唐虞傳到周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錯是秦惠王伐蜀時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腕官員。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武帝的官,他恢復了祖上的史官恒業。
司馬遷出生地韓城的位置
司馬遷青年時代,“耕讀河山之孫”。司馬遷就是在這種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韓城縣誌·序》)中長大的,對民間生活有壹定的體驗。
十歲時,司馬遷跟隨父親來到首都長安,拜師於老醫生傅生和大學者孔安國。家學淵源深厚,從名師教育和啟發誘導中受益匪淺。此時正值漢朝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張騫出使西域,衛青、霍去病剿滅匈奴,漢武帝建立樂府...;那也是司馬遷知識豐富,熱衷於在北京產生的時候。
二十歲左右,司馬遷開始出國旅行——“南遊江淮,赴會,探禹洞,刺探九疑,浮於元、項,北蓋文、司,談齊、魯之都,觀孔遺風,射鄒、伊、爾、昆、薛、於鄉,渡梁、楚回國。”回到長安後,做了皇帝的近臣,隨漢武帝去了平涼、崆峒,侍奉巴蜀。他去了最南端的昆明。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十幾歲的時候,曾經“耕讀山河,放牧河山的太陽”,也就是說他小時候曾經在家鄉幹過壹些農活。後來父親司馬談長安立聖旨,司馬遷也隨父親去了長安。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努力學習,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很多名師為師。司馬遷的家族,也就是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歷史學家。作為歷史學家,他有責任記錄帝王、聖賢的言行,收集、整理世人的遺產,通過敘述人,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參考。然後他的父親司馬談,有誌於整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試圖寫出壹部史無前例的歷史著作。就是寫史書,自從父親開始有了這樣的理想,父親做了太史令之後,他就開始收集和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司馬談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時間、精力、學識都不夠獨立寫壹部歷史著作。所以司馬談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早日參與其中,最終實現如此大的抱負。
於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去萬裏路,他讓兒子做了兩年多的全國漫遊。所以我想在這裏介紹壹下司馬遷的漫遊,於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做了壹次漫遊。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實地考察準備的。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壹手材料,保證了史籍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麽他的漫遊也是《史記》精神的具體體現。
比如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屈原投江自盡,他大聲朗讀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是如此動情,以至於親自去看過。他在研究屈原的基礎上寫了《屈原》。比如在韓信的家鄉淮陰,他也收集了很多關於韓信的故事。比如他親口問別人,韓信被劈腿羞辱。眾所周知,這個典故,為什麽韓信能被劈腿羞辱而不生氣?我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而是忍受著。韓信那麽高,爬在壹個流氓的兩腿之間,如果順著他的性格,壹刀就打死了。但是妳殺了他,以後還能做出成績嗎?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秦朝,建立西漢,立王為侯,回到家鄉。韓信自己也說過,如果當初殺了妳,我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成就,所以我沒有擔當,就不會有大作為。
比如在曲阜,他拜謁了孔子的陵墓,在孔子的故鄉和壹些儒生在壹起,手挽手,壹步壹步地鞠躬,學騎馬,學射箭,學古代的儀式,來表達對孔子的懷念。
再比如,在孟嘗君的家鄉薛城,他下鄉考察民風,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和當年孟嘗君文人的好客修養有什麽關系,於是壹路走,壹路考察。可以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途中,不放過任何壹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壹個留在人們口口相傳中的故事,獲得了許多他從古籍中得不到的史料。同時,他深入民間。
此外,他遊遍了名山大川,領略了祖國山川的壯美,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從而提高了自己文學的表現力。所以我想在這裏說說司馬遷的漫遊,這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非常堅實的壹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元豐元年(110年前),漢武帝大巡崇禪,騎軍十八萬,旗數千。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壹位歷史學家。他本該去工作,卻死在了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願,趕到泰山,參加了禪定,然後沿東海返回長安,繞過了塞外長城。
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下詔修正史,有機會翻閱了漢朝朝廷藏有的全部書籍、檔案和各種史料。他壹邊整理史料,壹邊參加歷法修訂。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中國第壹部歷書《太初歷》成書,他開始撰寫史籍。《史記》講了很多能人的故事。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二司將軍李廣利帶三萬兵攻打匈奴,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回。李廣的孫子李陵隨後擔任馬背上的上尉,帶著五千步兵與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圍住李陵的步兵。雖然李陵的箭法很好,士兵也很勇敢,但是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塔爾坎。可汗分配了更多的兵力,但他仍然無法與李陵抗衡。就在可汗準備退兵的時候,李陵的壹名士兵叛變,報告了李陵內部的軍情。告訴可汗,李陵身後沒有援軍,教可汗的手下制作可以反復射擊的弓箭。單於隨後繼續與李陵作戰。最終李陵寡不敵眾,只留下四百多漢兵突圍。李陵被匈奴抓住,投降了。
大臣們譴責李陵不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讓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的步兵不到五千。他深入敵人腹地,打擊了數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但是他殺了那麽多敵人,他也可以告訴全世界。李陵不肯馬上死,所以他壹定有主意。他壹定是想贖罪,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愛的妃子的弟弟),勃然大怒,說:“為投降敵人的人辯護,這不是故意反對朝廷嗎?”他把司馬遷關進監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入獄後,此案落到了當時惡名昭彰的酷吏杜周手裏。杜周對司馬遷嚴刑拷打,司馬遷忍受著各種殘酷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面對殘暴的官員,他從不屈服,也不招供。司馬遷在獄中不斷自問:“這是我的罪過嗎?這是我的罪過嗎?我是朝臣,不能發表意見嗎?”很快,就傳言李陵帶領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草率地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為這件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司馬遷被閹割。貪腐是奇恥大辱,汙染祖業,結交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受辱。“手牽著手,被木繩拴住,暴皮,被單子拴住,隱居在墻裏。這時候看到獄卒就搶地,看到徒弟就著急。”(司馬遷《包仁舒安》)差點毀了他的壹生。他想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收集的資料,說:“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有壹個寫史書的夙願,所以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我不得不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望有機會。
太史元年(公元前96年),漢武帝改元朝,大赦天下。此時司馬遷50歲。出獄後,他成了壹名秘書。在別人眼裏,他可能是“養尊處優”,但他仍然專心致誌地寫他的書。直到該書完成於鄭和二年(91年前),* * *得130篇,52萬余字。
後人對司馬遷評價很高,說“西漢文章二司馬,南陽經濟壹臥龍”,與西漢大文豪司馬相如,三國時期最輝煌的人物諸葛亮齊名。
作為占星家的司馬遷:在漢代的占星家中,應該首先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偉大的歷史學家,卻不知道他也是天文星象專家。其實妳只要仔細讀壹讀他的《史記》、《官書》、《法律書》、《歷書》就能明白,稱他為天文星象專家絕不是虛名。像司馬遷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學大師,絕不會劃定自己的範圍,限定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探索領域。歷史上的古代宮殿本來就以星歷為職責之壹,所以精通占星術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司馬遷卻能以史家的遠見卓識,將星占學與歷史問題結合起來,研究古今之變,這是其他星占學家和史家無法企及的。司馬遷沒有用星占學來衡量具體的人事變動,而是總結歷史規律,這不能說是他對銀河學的創造性應用。
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遺誌,完成了《史記》“推演上古之變”的任務,明確表述為“連接古今之變,研究天人之際”。他的結論在《天書》中有所表述,即根據242年春秋時期的三十六蝕、三目擊彗星等占星現象,聯系點是皇帝的衰落、各種政治事件、五代的興起和戰國、秦漢。這是司馬遷星學應用的最重要的例子,在整個星學教育史上占有最高的地位。
此外,司馬遷還總結了戰國以來星占學的基本原理,表述如下(官書中也有記載):
“我仔細查閱了史書的記載,調查了歷史上的事件。我發現在100年裏,五顆星都在逆行。五星逆行的時候,往往會變得特別亮。日月的月食及其由南向北的運動有壹定的速度和周期,這是占星術所依據的最基本的數據。而紫宮星壁,天上的四宮,東西南北的星辰,以及它們的無數星辰,都在同壹位置,大小和相互距離也是恒定的。它們的分布和排列象征著五官在天空中的位置。這是占星術作為‘經典’的基礎,即不變。水、火、金、木、土星是天道的五大輔助元素,它們的出現和隱蔽都有壹定的時間和周期,但運行速度參差不齊。這就是占星術中的‘緯度’,也就是通過紫色變化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化的星象結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