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èi yōng
2 英文參考internal carbuncle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bscess of internal ans
vusceral carbuncl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內癰(internal abscess)為病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是指生於臟腑的癰[2]。
《諸病源候論·內癰候》卷三十三:“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熱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日內癰也。”
歷代醫家認為臟腑生癰,在本經募穴處先隱痛微腫,形寒身熱,日漸釀膿,脈洪數者為膿已成,脈遲緊者為膿未成或有瘀血,以此作為診斷內癰的壹個依據[1]。
內癰的病名因病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胃脘癰、三焦癰、腸癰、小腸癰、心癰、肝癰、脾癰、肺癰、腎癰等[1]。
4 胃脘癰胃脘癰為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又名胃脘內癰、胃癰[3]。指癰生於胃脘者[3]。《醫學入門》卷六:“胃脘癰因飲食七情火郁,復被外感寒氣所隔,使熱濁之氣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處隱痛微腫,疼痛連心,身發寒熱,脈遲緊者,為瘀血凝聚膿未成,宜急服清胃射幹湯,若身熱不退,咯吐膿血,脈洪數,為膿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湯,或三仁湯[3]。
5 三焦癰三焦癰為病名[4]。指位於丹田處的癰[4]。《聖濟總錄》卷壹百二十八:“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瞧疽也。上肉微起者,三膲癰也。”由濕熱遇寒凝結而成[4]。證為寒熱往來,二便秘澀[4]。
6 腸癰腸癰(intestinal abscess)為病名[5][6]。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又稱縮腳腸癰、絞腸痧[6]。是指發於腸腑的癰[2]。以發熱,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觸及包塊為主要表現[7]。其發生部位不壹,有大腸癰、小腸癰、直腸癰的不同[5]。腸癰為外科常見急腹癥,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為特征。可發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
腸癰包括西醫的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病[5]。急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可參考本證治療。
詳見腸癰條。
7 小腸癰小腸癰為病名[8]。《瘍科心得集》卷中:“小腸癰者,少腹腫而硬,按之則痛,左足屈而不伸,溲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則腹脹大。”治法:脈遲緊者膿未成,宜牡丹皮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宜薏苡仁湯(《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五:薏苡仁五兩、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仁四兩)[8]。氣血虛者,可用八珍湯加減化裁[8]。
8 心癰心癰為病名[9]。指位於巨闕穴處的癰[9]。巨闕穴為心之募穴,故名[9]。《聖濟總錄》卷壹百二十八:“巨闕隱隱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癰也。”由心火熾盛,兼平素過度飲酒或貪食辛熱,積熱化火而成[9]。癥見寒熱身疼,頭面色赤,口渴引飲[9]。宜服涼血飲,酒毒為病者,可服升麻葛根湯[9]。
9 肝癰肝癰(liver abscess[10][7])為病證名[11]。出《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是指發生於肝臟,以急起發熱,右脅腹部疼痛拒按,右脅下腫塊為主要表現的癰[2]。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肝雍,兩肱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肝癰包括西醫之肝膿瘍、肝包蟲、化膿性膽囊炎及膽管炎[11]。
9.1 肝癰的病因肝癰多因憤郁氣逆積濕生痰蘊蒸而成[11]。
9.2 肝癰的癥狀肝癰初起期門穴處微腫隱痛,牽引脅肋,拒按,或便溺則疼痛加重,或側臥咳嗽,脈弦數,常見惡寒發熱[11]。
繼則局部脹痛加劇,脅肋脹滿,身熱不退[11]。
如遷延失治則膿腫破潰,可咳吐或下利膿血,呈褐色且帶臭穢[11]。
9.3 肝癰的治療肝癰的治療宜清肝宣肺,解毒滌痰,可選用柴胡清肝湯、化肝清毒湯、宣郁化毒湯、疏肝滌痰湯[11]。
膿成則宜於清肝瀉火方中佐以排膿之品[11]。
膿潰之後宜清肺清腸,補益脾腎[11]。
外治參見腸癰,必要時應行手術治療[11]。
愈後宜用四物湯等調理[11]。
10 脾癰脾癰為病名[12]。指位於章門穴處的癰[12]。章門穴為脾經之募穴,故名[12]。《聖濟總錄》卷壹百二十八:“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此證由過食生冷兼內蘊濕熱,或瘀血滯於脾經而成[12]。癥見腹脹、咽幹、小便短澀[12]。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黃湯、赤豆苡仁湯二方合用,腹脹全消宜六君子湯補脾調理[12]。
11 肺癰肺癰為病名[13]。指肺部發生的癰瘍[13]。《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壹名肺雍[13]。多由外感風熱邪毒,或風寒化熱蘊肺,肺受熱灼,熱壅血瘀,郁久腐敗化膿所致[13]。《醫門法律》卷六:“肺癰由五臟蘊祟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熏灼,即血為之凝,血凝即痰為之裹,遂成小癰。”癥見發熱振寒,咳嗽,胸痛,氣急,甚則咳喘不得平臥,吐出腥臭膿性粘痰,或咳吐膿血等。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膿等法[13]。選用《備急千金要方》葦莖湯、清金飲、麥冬平肺飲、葶藶大棗瀉肺湯、元參清肺飲等方[13]。咳吐膿血者,用排膿散、《金匱要略方論》桔梗湯,酌加魚腥草、野喬麥根等藥[13]。如日久傷及氣陰,治宜養陰益氣,清熱化痰,可用桔梗杏仁煎、《嚴氏濟生方》桔梗湯等[13]。本病與肺膿瘍、肺壞疽等相似[13]。
12 腎癰腎癰為病名[14]。指生於京門穴處的癰[14]。京門穴為腎經之募穴,故名[14]。《聖濟總錄》卷壹百二十八:“京門隱隱而痛者,腎疽也。上肉微起者,腎癰也。”由腎虛不足,房勞太過,外夾寒邪所致[14]。初起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膜脹塞滿,漸至令人寒熱往來[14]。治宜溫腎散寒,初服五積散加細辛;寒盡痛止,繼用桂附地黃丸調理[1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