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商水的歷史

商水的歷史

歷史上的商水縣

商水縣位於河南周口市,屬豫東南地區,歷史悠久,行政管轄開始的很早,始於秦代,歷史上有諸多名人或誕生於此,或在此留有重大史跡。

比如扶蘇墓,陳勝吳廣起義時在此建造的張楚城,楚靈王在此建造過著名的離宮章華臺等,為人稱道。

大約秦朝時就在這裏設縣管轄了,她有很多種稱呼,既叫商水縣,又因“殷”“商”同義,“水””川”同義,也稱為殷川,除此之外,還被人們稱為陽城,不同於現在山西的陽城縣,商水縣地處沖積平原過渡區,地勢平坦,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河流有沙潁河、汾河、清水河等,其中潁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地處暖溫帶南部,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為季風半濕潤氣候,全年溫度適宜,四季分明。

整個豫南、皖西地區的母親河是沙潁河,自古以來,商水人民在潁河兩岸耕作、居住、灌溉,正是在她的懷抱中,古代勤勞的商水人民創造出了繁榮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至今仍受其恩澤,綿延不絕。

潁河在歷史上是壹條重要的河流。

潁河上遊流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龍山文化等重要文化遺存遍布潁河兩岸。

其中有證實夏朝真實性的河南禹州瓦店遺址,是夏朝的都城級遺址,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現之壹。

而在潁河兩岸發生過眾多重要的歷史事件。

留下了潁川文化等壹系列的燦爛文明。

潁河,與黃河、伊洛河壹同成為中華文明之源。

潁河是淮河最大支流,上遊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

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

發源於河南省西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又名沒大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

全長557公裏;流域面積為36728平方公裏;流域內最高地面高程2240米,魯山至沫河口的高差為103米。

潁河有三源:按《水經註》,古潁河三源都在嵩山,今正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北源賈魯河源出河南省新密市聖水峪;南源沙河源於河南省魯山縣摩達嶺。

三源在周口市相匯後東南流過沈丘後入安徽省,至潁上縣魯口鄉入淮河。

潁水古為“八流”之壹。

古人將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稱為“四瀆”,就是河(黃河)、江(長江)、淮(淮水)、濟(濟水)。

“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

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

壹是這“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昆侖,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

潁水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以能夠躋身於名水之中。

二則是,“四瀆八流”流經的區域都是王化文明區域,楚國與嶺南的幾條大川因在蠻荒山野,所以不能進入名水。

潁河歷史掌故大抵如此。

商水縣歷史悠久,自有人類定居,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

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境內的馬村研制陶器,在章華臺試播五谷。

從商朝到周朝,村落劇增,古城並立。

在西周時,屬沈國。

春秋時,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所滅,史記載曰:“夏,為晉滅沈,楚怒,攻蔡”沈國治所在汝南平輿縣北,此時其縣境西部屬蔡國,東部屬頓國。

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國先滅頓國,後又滅蔡國。

戰國時,屬楚國。

其間,楚靈王於公元前535年主持修建了壹座離宮。

這就是“舉國營之,數年乃成”被譽為當時的“天下第壹臺”的章華臺。

章華臺,亦名乾奚臺,又稱汝陽臺。

在今商水縣城關鎮北章華臺村下。

據《商水縣誌》記載:“在商水縣城西北二裏。

初楚靈王築章華臺於容城,及襄王這遊覽會諸侯處所,亦傳是鄭莊公演武廳舊址。

史載章華臺“臺高10丈,基廣15丈”,曲欄拾級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達頂點,故又稱“三休臺”;又因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於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故亦稱“細腰宮”。

先秦古籍《左傳》、《國語》、《韓非子》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水經註》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現章華臺村下的遺址東西長141米,南北寬120米。

總面積16920平方米。

章華臺整個遺址擾亂層深淺不壹,壹般在0.3米左右。

通過挖掘,被確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

但歷經人們挖窯取土,使遺址部分受到破壞。

該遺址的文化層厚達3米以上,遺址的西南部為生活區,北部和東南原為墓葬區,後改為生活區。

最下層出土有大汶口時期的陶器19件,這些陶器薄質硬,宛如蛋殼,通體青灰色,光滑發亮。

下層計有水壺、罐狀鼎、觚、豆、淺盤、石鏟等。

上層出土有周鬲、繩紋紅陶器等。

據出土文物鑒定,該章華臺遺址人類連續居住達3000年之久,不僅文化層厚,而且含物豐富,器物典型。

對研究大汶口文化有重要價值。

器物造型大方、美觀,不僅反映我們祖先遠在5000年前高超的制陶技術,而且這些陶器的整體結構與局部裝飾,至今仍具有壹定的借鑒價值。

同時對於研究父系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活情況,更是難得的實物資料,填補了本區大汶口文化的空白。

秦朝時在陽城(含舒莊鄉扶蘇寺村)置縣,屬陳郡,為建縣之始。

陳勝、吳廣起義時期,改陽城為扶蘇。

至今尚存陽城故城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城故城遺址在今商水縣舒莊鄉的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壹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

該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墻由夯土築建。

外城東北部夯土,墻現仍高出地面,長約200米,其余為間斷殘存。

墻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走向為壹直線。

城基部寬20 米。

內城東西分別距外城東西城墻各270米,北墻利用外城的北墻,每邊長250米。

城內地面散布戰國秦漢時期的瓦礫很多。

內城至今還俗稱“金鑾殿”。

在內城東南角發現有“扶蘇司工” 陶器殘底四件。

據《史記?陳涉世家?正義》載:“陳涉,陽城人也。

”“陽城 河南府縣?又陳。

”《漢書?地理誌》記載陽城為汝南郡之下轄壹縣。

後有人稱扶蘇城是因“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從人望也”而起,而實際上還是陽城。

扶蘇寺已無存,但扶蘇墓仍存。

1983年《考古》第9期載文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考證。

該城址保存完整,規模宏大,與史料和傳說壹致,為研究陳勝起義及戰國時期的城池建築和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

陳勝出生於商水也得到無可爭辯的證明。

西漢時,屬豫州汝南郡,縣境分屬陽城、汝陽、博陽三縣。

其後其縣名屢經變換,隋朝時因境內有壹條大河——大殷水,河水豐盛,遠近聞名,而設殷水縣。

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殷水肥(治所為商水老城,另壹說在今鄧城鎮潘堂)。

大業初年(605年),並汝陽縣入殷水縣。

皇泰元年(618年),置扶蘇縣,與殷水縣同屬陳州淮陽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並扶蘇縣入殷水縣,屬河南道。

貞觀元年(627年)屬陳州。

興元元年(784年)屬陳州淮陽郡。

五代,縣名仍稱殷水,屬陳州。

到了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為避其父趙弘殷之名諱,改殷水為商水至今。

1336年,廢南頓、項城二縣並歸商水縣,後復分置,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汴梁路-陳州。

元朝亡後,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於1368年廢商水縣,1371年7月復置,明朝時屬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陳州,清朝時屬河南布政使司-陳州府。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曾兩次攻占縣城,當地數百農民追隨起義軍。

清鹹豐年間,商水受災嚴重,知縣卻下令增收丁銀,監生楊俊峰率鄉民進城抗爭,迫使官府收回成命。

1428年,項城縣治從槐坊店(今沈丘縣槐店)遷秣陵鎮,壹直到1953年才移治水寨,秣陵鎮作為縣治長達525年之久。

秣陵鎮民國時期為城關區,1953年冬,縣 *** 遷水寨後,秣陵鎮俗稱老城。

1982年老城鄉 *** 所在地改名為秣陵鎮,從老城鄉獨立出來直屬縣 *** ,原老城鄉下屬行政村則仍屬於老城鄉。

民國,商水縣1913年屬河南省豫東行政區,1914年屬河南省豫東道,1932年屬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商水縣解放很早,1947年8月1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解放商水縣城;10月23日,陳粟大軍再次解放商水縣城。

11月成立商水縣民主 *** 。

12月又在今商水西部成立了郾-商西縣民主 *** ,次年2月,郾-商西縣並入商水縣。

1952年6月10日,周口市改為鎮歸商水縣管轄,商水縣 *** 由商水城關遷到周口。

1954年5月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分署辦公。

1958年,周口鎮第二次並入商水。

1965年11月2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再次分署辦公。

1975年,商水縣直機關由周口遷至商水老城至今。

1953年前,商水縣屬淮陽專員公署。

1953年--1965年,屬許昌專員公署。

1965年後屬周口專區,2000年8月2日屬周口市。

以上就是商水縣的地理沿革歷史,商水縣現留存主要名勝古跡有:章華臺、扶蘇墓、壽聖寺塔、白塔寺、葉氏住宅、白果樹、大石橋、棄兒溝、九扭灣等。

歷史名人主要有陳勝、曹丘生、袁紹、袁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