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各種恐龍名字的由來

各種恐龍名字的由來

恐龍,英文單詞恐龍,來源於希臘語deinos(意為恐怖)Saurosc(意為蜥蜴或爬行動物)。恐龍(不包括鳥類)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主要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下方,而不是向兩側展開。它們出現在晚三疊世卡尼期,各種恐龍迅速進化成不同的特化特征,並表現出不同的體型,占據不同的生態位,在晚白堊世馬斯特裏赫特期繼續存在。[1]

與恐龍生活在同壹時期的爬行動物種類很多,如魚龍、滄龍科、蛇頸龍、翼手龍、盤龍等。很多大眾媒體經常把它們歸類為恐龍,但在科學分類上它們並不是恐龍。魚龍、蒼龍、蛇頸龍都是海洋爬行動物,不生活在陸地上,不屬於主龍。翼龍屬於主龍,三疊紀與恐龍分開進化,但不是陸生動物:盤龍生活在二疊紀,親緣關系與哺乳動物接近。

恐龍是中生代,尤其是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主要陸生脊椎動物。在恐龍占主導地位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米的陸地動物都是恐龍,因此其他同齡動物受到體型發育和生態位的限制。例如,哺乳動物大多接近現代嚙齒動物,不會超過貓的大小。它們是食肉動物,以小動物為食。生活在白堊紀的巨型爬行動物巨蜥(Repenomamus giganticus)是少數例外。這只巨型爬行動物重12至14公斤,已知它會以幼年鸚鵡嘴恐龍等小型恐龍為食。

恐龍家族極其龐大和多樣。截至2006年,學術研究已經確定了500多個屬;據估計,已出現在化石記錄中的屬的總數約為1850,其中75%已被發現。早期的壹項研究推測,恐龍有近3400個屬,但其中大部分不能保存在化石記錄中。截止到2008年9月17日,共有1047種恐龍。恐龍是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有些恐龍用兩只腳走路,或者用四只腳,或者像沙龍和禽龍壹樣,可以在兩只腳和四只腳之間自由切換。許多恐龍頭上有鱗片、角或皇冠。雖然恐龍以體型巨大而聞名,但許多恐龍只有人類的大小,甚至更小。目前,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各大洲都發現了恐龍化石。無論體型大小,恐龍對陸地生活都有極好的適應性,但它們無法占據海洋和飛行動物的生態位。

名字的由來

事實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發現了禽龍,並將其與鬣蜥進行了比較,科學界才初步確定它是壹群已經滅絕的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歐文創造了“恐龍”壹詞。英國恐龍來源於希臘語deinos(嚇人)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種“嚇人的蜥蜴”或“嚇人的爬行動物”指的是壹種已經滅絕的大型爬行動物(其實不是)。事實上,當時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以來,全世界七大洲都發現了恐龍遺跡。目前世界上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到800個屬(古生物學中的種和屬,與現代動物的分類並不完全不同)。後來中國、日本等國學者將其翻譯成恐龍,因為這些國家壹直有關於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蛇是龍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