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北京開完會,我用閩南語與家人通電話。這時,站在壹邊的小李突然用他家鄉河北永年的方言將我說的壹番話復述了壹遍,並問我:“像不像妳剛才說的話?”我驚異萬分。小李又用他家鄉方言說了壹連串日常用語,並順手拿起壹張報紙念了壹段。我更加驚奇了,他所說的話字字句句都是閩南腔!他說,“河南省和河北省的部分地方都講這種方言。”
這位網友經過翻閱古籍、考察,劃定了壹些市鎮,而林州也列其中。他的研究喚起了我的壹個記憶:高中時我是在上海讀的,班上有臺灣同學,高壹聯歡會的時候他曾經用閩南話唱過壹首歌,其中有些詞的發音確實和林州話很相似,而這些發音在普通話裏都是找不到的,我當時只是有點模糊的感受,並沒有往深處想。
在漢語七大方言分化樹形圖中可以看出,閩南語屬於歷史發展的第三層次,閩南語系閩方言的次方言。古中原政局動蕩,擄殺四起,尤其是歷經兩晉末年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宋元之交的兵連禍結,形成了三次大移民潮。
中原古風南移,古漢語在福建南部傳播。據學者考證,閩南語至今保留了隋代以前的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例如有15個聲母、89個韻母、7個聲調以及連續變調現象特別顯著,等等,在現今普通話裏早已消失了的語言現象,在閩南語中依然可以尋見。
倒過來推,也就是說,林州話的古風同樣保存較好。
林州之所以能夠把古音保存得如此完整也許是由於其地理原因:河南地處平原,林州位於太行山脈上,長期與外界阻隔,語言流通演化緩慢。聖經上說洪水消落以後,諾亞的子孫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分住在不同的部落。當時天下人操同壹口音,講同壹種語言。他們商量修建壹座高通天高塔,以便揚名天下,不致分散居住在地上。耶和華便下界,弄亂了人們的語言,讓他們語言不通,交際受阻,同心也無法同力;於是通天塔也就半途而廢。人們只得按照耶和華的意願,離開這座城池,分散到世界各地,講著各自的語言。現在全國都在推廣普通話,全世界都在普及英語,人類文明的通天塔正在壹層層加高,
方言承載了壹個地域的歷史、文化和地理變遷,從中可以讀出很多有趣的信息,再求同的過程中,存異永遠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