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除卻唐朝的煎茶,宋朝的品茗之法究竟有多精密復雜?

除卻唐朝的煎茶,宋朝的品茗之法究竟有多精密復雜?

宋代的品茗之法主要是點茶和鬥茶這兩種方式,而不是再用唐朝的煎茶為主,如今我們就來看看點茶之法究竟有多精密繁雜。點茶時,壹般在二人或二人以上之間進行,但也可以自點、自品。具體方法:在點茶時,先要像唐代那般煎水,然後將用心研細的茶末放入茶盞當中,放入些許煎好的開水,將茶末調為濃泥狀。

不僅如此,宋朝點茶的集大成之作《大觀茶論》也有相關記述:“環註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拌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左右深入,如酵蘗之起面。”“第二湯自茶面註之,周回壹線······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奔湧,溢盞而起,周回轉而不動,此謂咬盞。”聽說它的作者是宋徽宗。並且宋朝的飲茶之法十分註重茶葉的原生態,而不是像唐代那般放入香料與調味料。

此外,雖然文本記述早已能讓後代掌握宋朝的品茗之法,但還需要壹些直觀的界面,這壹點能從傳世名畫《文會圖》中看出來,畫中茶爐旁,小案前,壹茶童正手持茶杓,將茶甌裏的茶末舀入茶盞中,之後還有“炙茶”“羅茶”等等。並且茶童們所使用的茶器也都是在北宋時期才開始出現的,甚至當時的皇上趙佶常在皇宮以茶宴請臣子及其文人,有時候還親自動手烹制、點茶取樂,正所謂“不可辜負枝葉去,且嗅芳香倍飲茶。”

最終,照例再給大家另附壹首有關飲茶之法的詩詞,宋代·黃庭堅《品令·茶詞》: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味香醇永,醉鄉路、成佳境。恰似燈下,故友萬裏,回歸對影。口不能言,心下歡樂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