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神話傳說中, 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禍是人首蛇身的龍蛇。漢代文物中表現的伏羲、女禍交尾圖,就是“龍的傳人”的形象的說明。
今天所見到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只腳,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魚的鱗和須... ...
學者們積千百年來人們考證研究的成果,得出較為壹致的結論:龍只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和種象征美好生活的動物;龍起源泉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
據專家們考證,最早以“龍”為圖騰的是長江下遊的古代吳越民族。證據之壹是古代吳越普遍流行著壹種斷發紋身的風俗,以表示他們的“龍子”身分,祈求得到保護;之二是據有古書<<歲時記>>稱龍舟競渡“起源泉於越王勾踐”,把端午作為龍的節日也起源於吳越。
後來,作為壹個***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龍代表著整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 據相關專家考證,人類在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洪荒時期和母系氏族社會後,大約在6500多年前,開始逐步進入父系社會。據古籍記載,當時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伏羲率部落由甘肅成紀(今天水市)沿黃河東下,定居於宛丘之墟(今河南淮陽縣)。隨後,伏羲以其聖德團結統壹了華夏各個部落,並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統壹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伏羲還畫八卦、取火種、造書契、創樂器、興嫁娶,肇啟了中華文明。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壹,雞叫頭壹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因為最初的爆仗是燒竹子,故稱“爆竹”,壹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稱為“爆竿”,後來也稱為“炮仗”。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壹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壹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爆竹很快成為壹種驅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來之前希望邪去福來,祈求保佑壹年平安如意,人們還用來誌賀婚禮、開業以及重大的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