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上的乾隆皇帝。

歷史上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像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颙琰,自封為太上皇帝(非壹般的太上皇,意指皇帝的皇帝)。在位***六十年,禪位後繼續訓政三年。其實上已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壹長的皇帝,已超過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壹年,同時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正面評價:

1.內政“寬嚴相濟”,開創“康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壹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乾隆在內政方面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高層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這壹時期也是清朝國力最鼎盛的時期。

2.外交“十全武功”,開疆擴土

最為乾隆自己引以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所謂“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壹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壹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壹次出征緬甸,壹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對歷史影響較大的有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乾隆時代,遇上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爾丹策零的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準噶爾部的反叛勢力。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具有離心傾向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歷史的壹大貢獻。

3.文治“集大成”,封建文化頂峰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時期最大的亮點就是文化上的作為了。乾隆本人是個熱心的文藝愛好者和贊助者。他本人據說作詩達四萬多首,所遊玩之名勝古跡,常親題詩於上。他也是壹個藏書家。他在位期間組織了許多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編撰《四庫全書》、《大清會典》、《周易述義》、《三禮義疏》、《皇朝通誌》、《八旗通誌》等書籍,還校刊重刻了《十三經》、《二十二史》、《三通》等書籍,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四庫全書》的編撰,***收入古書3457部,***79070卷,裝訂成36275冊,保存了許多珍貴古書,為中國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時代還誕生了壹部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雖於乾隆本人沒有關系,卻也為這個時代增添了光彩。乾隆統治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時期,君主專制的程度,無論思想上還是制度上都達到頂點。

4.壹代雄主

乾隆帝確為壹代雄主,也是壹個很有福氣,也很會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時曾深深陶醉於同歷代帝王的比較,認為不但“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連在位時間、年壽、子孫數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數壹數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權下達到了歷史巔峰。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壹,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壹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他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壹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沈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他個人也成為這壹切的總代表。

負面評價:

1.大興文字獄,毀壞中華文明的根基

文字獄的特征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文字獄”是摧殘知識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從征服中國的那壹天起就興起“文字獄”,順治、康熙當政時“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壹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乾隆制造的“文字獄”全是強加給文人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純乎是描述生活閑情的隨興之作,硬讓乾隆曲解為諷刺清政府沒有文化還故作斯文。乾隆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2.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

乾隆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遊玩。乾隆的祖父康熙曾到過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乾隆也六下江南,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變著法子尋開心和炫耀他的偉大。乾隆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歷巨大的浩劫。此外,乾隆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壹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乾隆的揮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積攢的“家當”很快被消耗殆盡。

3.虛飾浮華,好大喜功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歡周圍的人歌頌他英明偉大,更喜歡別人頌揚他的智慧和才能。乾隆皇帝的虛榮心還體現在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中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乾隆皇帝為了鼓勵中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例如中國與印度之間有壹個巨坎堤王國每三年向中國進貢壹次,每次進貢砂金壹兩五錢。中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壹種壹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了。當周邊的國家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為了壹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

4.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珅

乾隆皇帝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壹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珅的出場。和珅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和珅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汙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壹個史無前例的貪汙系統,把清帝國的墻基掏空。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壹形式。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臺,查抄他的家產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汙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

總結:

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汙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壹生罩上了陰影。當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時候,也是中國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睡得最沈的時候。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已經在中國周邊出沒,正在想方設法打開中國的大門。而中國則被看似“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束縛住了前進的腳步,乾隆時代的清王朝,開始成了腐朽落後的代名詞。盡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經成為歷史的背影,但乾隆在維持中國領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治方面還是有非凡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乾隆皇帝都是壹個天生強勢的帝王,先輩給他留下的,不僅有遼闊的疆域和治世的積累,還有皇帝以天下為私產的思想基礎。乾隆的成功,正在於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強勢的地位,與出色的個人能力相結合,將各方面的影響發揮到極大。只有在壹個完全強勢的帝王經營下,才會有中國2000年來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壹統”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