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京古城拆除始末對現在城市發展有哪些啟示和教訓

北京古城拆除始末對現在城市發展有哪些啟示和教訓

在中央的嚴責之下,北京終於把“治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目前的思路肯定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因為梁思成先生早就指出北京的規劃不能在舊城基礎上“攤大餅”。要想治本,只有兩招:壹是消減而不僅是嚴格控制北京人口,二是消減而不僅是嚴格控制小汽車(包括公車)。其實還有第三招,但是已經不可能,就是把中心區的單位遷出去壹大部分。這在其他國家已經做過,如巴西,但在中國近幾十年沒戲。特把年初的壹篇博文置頂,供大家再思考:

要點:1月9日是梁思成先生的忌日。謹在此懷念他。

先生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東京,1972年1月9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27~192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回國工作,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擔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壹。1931~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主任,研究中國古代建築。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和兼任研究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並擔任系主任直至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國耶魯大學聘問教授、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委員會成員。在此期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他從1949年起先後任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又於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59年加入中國***產黨。

先生的成就甚多,是中華人民***和國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壹。他長期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為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在中國營造學社期間,首先應用近代科學的勘察、測量、制圖技術和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古建築的調查研究,發表了《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平郊建築雜錄》、《正定古建築調查報告》、《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等調查研究專文十多篇。他對中國建築古籍文獻進行了整理和研究,並根據實物調查和對工匠實際經驗的了解,1934年寫成《清式營造則例》等著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對15個省2000多項古建築和文物進行了調查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他根據這些資料,1943年寫成《中國建築史》壹書,第壹次對中國古建築特征及其發展歷程作出系統的論述。他熱情宣傳祖國建築遺產,撰寫《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我們偉大的建築傳統與遺產》、《中國建築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視吸取古建築的精華以創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築,寫有《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建築創作的幾個重要問題》、《進壹步探討建築中美學問題》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重要建築的設計的領導人之壹。1963年為紀念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揚州鑒真紀念堂方案設計。在此期間,他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著有《營造法式註釋》(1983)等專著。

而現在北京人壹提起梁思成,總會感嘆,當初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發展要是聽了他的建議就好了。王軍所著的《城記》詳述了梁先生為了保護北京古城風貌的不懈努力:

(壹) 新中國成立伊始,蘇聯專家就提出北京要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建設首都行政中心,“這個廣場成了首都的中心區,主要街道的方向便可斷定。這是任何計劃家沒有理由來變更也不會變更的。”梁思成和陳占祥則提出,“展拓城外西面郊區公主墳以東,月壇以西的適中地點,定為首都的行政中心區域”,以為著使北京市平衡發展、保護舊城以內的文物、減低城內人口過高的密度、長期保持街道的正常交通量。最終梁、陳建議未被采納,反而被指責為“企圖否定天安門作為全國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中央領導決定還是以舊城為基礎擴建北京。

(二)與此同時,許多人主張拆除北京城墻,而梁先生力主不僅不拆,還要建成環城立體公園。最終梁、陳建議未被采納,中央決定拆除北京城墻。

(三)在確定在舊城基礎上擴建北京之後,梁又提出控制高層建築,以保持北京特有的景觀。但是高樓照樣在舊城內拔地而起。

(四)梁再退壹步,希望通過實現“中國建築的輪廓”來保持舊城風貌。但是又被批判為“大屋頂”。其實當時的“大屋頂”多是蘇聯專家根據斯大林的理論而主張的,後因批蘇,梁也大受批判。

(五)反對拆除北京古城建築的精華:長安左、右門、多處牌樓,地安門、雙塔寺等。但是被指為政治問題。這些建築均被拆除。

(六)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原設計方案是將碑體置於壹個下開三個門洞的大平臺上,並且已經得到有關領導的欣賞。梁寫信給彭真,“萬萬做不得的”。因為大大違反了結構原理,視覺上太缺乏安定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質。必須矗立峋峙,雄樸堅實,根基穩固地立在地上。原方案因此被否定,梁在信中隨手畫出的方案得以實施。

(七)團城是元大都興建時的中心建築之壹,明清兩朝的重要建築。1954年,有人提出團城也應該拆除。梁憤怒地反對,並懇請周總理阻止。總理親自調查,決定馬路拐彎,保留團城。但是金鰲玉蝀橋還是向南移動了。

(八)為了盡可能保護北京古城內部,梁不得已提出延伸北京城市布局的中軸線到南苑,在永定門外建火車站。這個建議被采納,並且現在還在加強中。

六十年過去了,北京市的城市風貌變化和日益擁堵而被百姓戲稱為“首都即首堵”的交通狀況,更加證明1950年梁、陳兩位先生所提出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的真知灼見。悔不聽其建議的重大損失至少有二:

(壹) 作為北京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整體物質文化---北京古城沒有保存下來。如先生所說:“這樣的都市不但在全世界裏中古時代所沒有,即在現代,用最進步的都市計劃理論配合,仍然是保持著最有利條件的。”“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別的壹殿、壹堂、壹塔,而且必須愛護它的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我們不能坐視,也不能忍受壹座或壹組壯麗的建築物遭受到各種各樣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使它們委曲在不調和的周圍裏,受到不應有的宰割。”希望北京不再出現拆城墻猛拆,十幾年後又猛號召捐出保存在各家的城磚重新砌墻的怪事來。

(二)北京已經很難脫離中外許多城市發展已經證明問題多多的“攤大餅”式的布局,最近又有建設郊區外環主幹道的動議。須知這是解決不了交通堵塞、房屋密集、基礎設施無序、文教服務機構不均衡等等問題的,必須再遠離城市中心的地方發展新城。不要以為現在在順義、通州、亦莊等地建設新城就可以了,搞不好這些地方很快就與北京城區連在壹起。或曰,梁先生提出在公主墳建新城不是更近了嗎?須知那時公主墳還是郊外的空地。關鍵是必須控制北京的城市規模和分離北京城區的部分功能。再不要聽壹些人忽悠“北京是全中國人的北京,而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了。如果北京的人口超過了它的承載力,北京就徹底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