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蔔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壹段時期。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於1898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余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2年第3期《應用文的雛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還有壹個故事: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壹次他看見壹味中藥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壹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壹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裏又出土了壹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在總***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占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幾片刻有圖案符號的獸甲骨(資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壹,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壹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壹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範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裏曾經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蔔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蔔,以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吉兇。占蔔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蔔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鉆出壹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鉆鑿”。占蔔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裏占蔔的“蔔”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蔔的人就根據蔔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裏,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壹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蔔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蔔,然後把占蔔的有關事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蔔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壹手資料。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蔔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殷王武丁占蔔用的龜腹甲 壹、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壹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壹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雕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麽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蔔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