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二章裝飾的歷史演變

十二章裝飾的歷史演變

在北京美術館裏,有壹件繡有清幹、明黃緞和五彩雲蝠、金龍的十二章吉祥袍(圖壹)。這件長袍是嚴格按照清朝復雜的服飾制度制作的。據《清史·會稽七十八·會稽服》記載,“龍袍的顏色是明黃色的。領子和袖子都是藍色和金邊的。繡金龍九。共十二章,五色雲間。領子前後各有壹條龍,左邊壹條龍,右邊壹條龍,交叉點壹條龍,袖子壹條龍。下壹張圖中,八寶站在水面上,翻領左右敞開。棉花、棉花、紗線、毛皮,都在自己的時代。”說明在清代,對服裝的形制、制作工藝、裝飾圖案、色彩等要求非常嚴格。?

圖1繡有明黃色綢緞和五彩雲蝠金龍的吉祥龍袍十二章。

圖2金龍圖案-鄭龍

這件龍袍上的每壹個圖案都有著豐富的含義,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而且無論是選材還是刺繡都非常嚴謹工整,代表了清朝鼎盛時期的工藝水平。?

首先,龍袍上繡著九條金龍。龍繡得威儀威嚴,龍繡得生機勃勃,似動非動。四條龍(圖二)繡在袍子最顯眼的位置——胸、背、肩,四條龍在前後裙,所以前後有五條龍,寓意九五至尊。但據我們粗略計算,金龍只有八條,與史書記載有出入。所以有人認為皇帝才是真正的龍帝,本身就是壹條金龍。穿上龍袍後,金龍的數量將達到九條。其實這第九條金龍是繡在內裙上的,打開外裙才能看到。?

龍紋之間,繡有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雲紋是龍袍上不可或缺的裝飾圖案,既表示吉祥的預兆又起到陪襯的作用。紅蝙蝠紋即紅蝙蝠,與“鴻福”讀音相同,也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圖3)。龍袍下擺處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這裏稱之為水足(圖4)。水的腳下點綴著滾滾的浪花和挺立的巖石,寓意著浮山要住在海裏,也寓意著“山河合壹”、“永世太平”的意思。?

圖3“鴻福”圖案

圖4水腳

這件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是十二章的圖案,但它們的面積很小。此外,清代宮廷服飾豐富多彩的圖案使人們忽略了這種歷史悠久的豐富的裝飾圖案。這十二章圖案包括:太陽、月亮、星星、山、龍、中國昆蟲、宗彜、藻類、火、米粉、魷魚和烏賊。左肩是太陽,右肩是月亮。在前面,有魷魚和龍,宗彜和藻類,在後面,有星星,山,龍和中國蠕蟲,還有火和大米。十二章發展了幾千年,每壹章都有意義。“太陽、月亮和星星都發光;這座山占據了它的城鎮;龍帶著它的變化;漢蟲取其文,可以畫之;宗彜帶著他的孝心;藻取其潔;火取其光;粉米取其養料;如果是斧形,就取下來;因為兩個人對著幹,拿他們的論據。”(1)(圖5)也就是說,太陽、月亮、星星代表三盞照耀的燈,象征著皇帝的威武仁慈,照耀四方。山代表了皇帝穩重的性格,象征著皇帝可以全方位治理水土。龍,神獸的壹種,變化多端,象征帝王善於處理國事,因勢利導。華沖,通常是壹只雉雞,象征著國王應該“恩賜”。宗彜,壹個古老的祭祀對象,通常是壹對,繡有老虎圖案和彜族圖案,象征著皇帝的忠誠和孝順的美德。海藻象征著皇帝的節操。火象征著皇帝光明正大的處理政務,火炎也意味著帶領壹群人走向生命。粉米,即白米,象征皇帝對百姓的扶持,對國家的保障,對農業和桑業的重視。斧形的符象征著皇帝的能力和勇氣。諾,作為兩個詞是對立的,代表了皇帝能夠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簡而言之,這十二章包含著至高無上的德性,象征著皇帝是大地的主宰,他的權力“大如天地,萬物皆含於其中,明如日月,四面八方盡在眼前”。?

圖5第12章

這十二章圖案從出現到現在,2000多年來壹直是朝代更替。因為意義深遠,所以壹直保持著原始形態,這是其他普通裝飾圖案無法比擬的。十二章傳說在虞舜時期出現並被使用。但現存出土甲骨蔔辭中並無明確的文字記載,只是在《虞書易記》壹文中有記載:“欲見古人之象,日、月、星、山、龍、漢蟲皆畫(即畫),宗彜、藻、火、糯米、糯米、糯米、糯米。這是最早的約十二章的書。虞書的這種記載,很可能是周代史家對前代的回憶。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十二種圖案,如所謂日月,應用於五色衣服,即周代以前以繪畫或刺繡的方式將十二種圖案應用於最高統治者的衣服。說明十二章圖案在周代以前就已經使用,壹旦出現就成為最高統治者權利的象征,具有政治意義。之後歷代皇帝的禮服都有十二章的裝飾,只是十二章的位置和顏色略有變化。

清代的冠服制度是中國服裝史上最復雜的。他們對十二章的形制、顏色、位置都做了非常細致嚴格的規定。但乾隆以前,無論文獻還是實物都沒有發現十二章的蹤跡。這也伴隨著清朝討論要不要修改衣服。?

女真的民族服飾:長袍,箭袖,緊身,下有開叉,利於騎射。滿清政權建立之初,皇太極和大臣們就是否換裝有過壹番討論。崇德二年(公元1367),諸王與貝勒曰:‘昔金熙宗、金朱亮棄祖冠服,改漢服。到世宗時,復辟制度開始了。我國以騎射為職業。如果我們今天輕取漢人的習俗,不親吻弓箭,那我們的軍事準備還有什麽道理?射手,表演武術的方法;那些被降服的都是建國經典。.....其余的人被命令遵循建國之初的習俗,仍然穿著朝鮮人的衣服。並希望後人不要輕言改變和拋棄祖制。" "③?

由此明確了服務體系是立國之本。皇太極告誡大臣們要吸取金代世宗的教訓,“凡改漢室之服者,必壹死再死。”壹旦他學會了漢朝的風俗,就像把左手給了別人,“等別人切肉了再吃。”特別指出漢族的服飾不利於騎射。“我要以武取天下,以武鞏固天下。”“吾國以騎射為業”不能改變國家之初的體制。經過這次討論,沒有人再提換衣服的事。

入關後,滿族人學習中國文化,更註重禮儀和服飾制度。另外,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袍袖失去了實用功能,重新討論服裝改革就提上了日程。清初的幾位皇帝都認為服飾制度意義重大,關系到壹個民族的興衰,尤其是對丁琪媛中原的少數民族而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遼金元冠制中對“三通亭”所編禮物的考證並不明確。命曰:‘遼、金、元穿服,初不從其民族風俗,後改漢唐禮。並不是因為壹時的變故。也就是說,金朝的衣服雖然是先裝飾,但並沒有棄舊。到章宗幾乎是更系統。因此,有必要進行詳細的檢查,以便駁回和放棄舊代碼。衣為壹代趙度,夏收陰收陽,不從。每壹次使用,原來都有自己的合法過程,所謂禮不忘源。從北魏開始,就有衣裝易改的說法,到遼、金、元皇帝,他們渴望好的名字,壹次又壹次地更換衣裝,留下了清純質樸的風格。久未流傳,國勢衰弱。就形勢而言,討論改革的只是浮雲、冠章,文物滿耳。不知如何打磨體,即取其文,為何只隨其風?如本朝所定,朝拜之服,山龍火滿,列皆義,怎能滿雲?“改清,自元朝開始,就決定了上下冠的制度。皇帝之輩,法更詳,但仍以忘本,諄諄勸諫為佳。也是根深蒂固的基本面,不能輕言改變舊習俗。祖先是有體質的,永久保存是合適的。為什麽我們不直接增加和改變它呢?系統,...”④?

由此可見,乾隆再次討論更衣之事時,並非盲目討論,而是對遼金元三代的考察。認為沿襲漢制未必是好事,進壹步認識到遼、金、元君主不循民族風俗,沿用漢唐服飾,使“國情衰弱”,導致其短暫流傳,走向滅亡,深感恐怖。此外,崇德初年還定下了“自上而下服制”和“忘改原”的訓誡。最終決定:本著“不改祖訓”的原則,在保持滿族服飾特色的同時,吸收漢武帝服飾的色彩和章法,如明黃色、補服、十二章等,再對服飾體系進行壹些補充,形成最終的章法。?

所以從乾隆開始,清朝的皇袍、官服、長袍都有十二章的裝飾,明確了每壹章的樣式和位置:左肩為太陽,右肩為月亮,正面有魚藻,下面有宗彜、海藻,背面有星辰、山川、龍、華蟲。?

但是到了晚清,皇帝的朝服,後妃的袍服,都是十二章裝飾,或者說五六章。這也說明清朝的皇帝對十二章非常重視,認為只有穿著十二章裝飾的衣服才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但同時也說明,晚清時期,雖然在制度上更註重繁文縟節,但實際上隨著政權的衰落,有些制度變了,有些不由自主,為所欲為。?

清代的服飾制度是中國服飾發展史上最為繁復的,但清代龍袍的工藝之精湛,用料之考究,藝術價值之高,是歷代帝王所不能比擬的。清朝的長袍是中國服飾中最精致華麗的工藝品。?

①王光浩、楊淩主編著:《文物與珍寶——明清織繡》,藝術圖書公司,6月,1995,121頁。?

②華美的服飾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5438+0,150頁。?

③《清史稿》(第130卷,記錄78和服裝二),中華書局,7月1976,第3033和3034頁。?

④《清史稿》(第130卷,記錄78和服裝二),中華書局,7月1976,第3034頁。?

(作者是北京美術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