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分的習慣:
1,春節(正月初壹):
習俗如下:
掃塵:“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內容不同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2.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慶祝元宵節。大部分地區的風俗都差不多,但每個地區還是有自己的特色。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
觀景燈
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導佛教時,正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寺院“燃燈示佛”。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宋代的元宵節在規模和夢幻燈光上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到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在臺灣省,燈籠有光明和優雅的含義,點亮它們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和恩的諧音代表生男孩。所以過去女人會故意在燈籠下徘徊,希望“鉆到燈籠下生蛋”(也就是遊過燈籠下生男孩)。
3.清明節(四月初五)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所以,這個節日是壹個有特色的節日,既有悲傷的淚水去掃墓,也有踏青的歡笑。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踢球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春遊
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光燦爛,春雨紛飛。種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節最喜歡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4.端午節(五月初五)
端午節在我國民間是壹個盛大的節日,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常見活動如下:
龍舟比賽:
這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其實“龍舟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娛樂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娛樂的節目。
後來,各地的人們除了紀念屈原,還賦予了賽龍舟不同的含義。
江浙壹帶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本土出生的現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意義重大。夜龍船上,燈火裝飾,穿梭往來,場面動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對劃龍舟有不同的傳說。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臨江、湖海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省開始舉辦龍舟賽。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賽跑。
此外,龍舟賽艇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周邊國家。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賽被列入我國的全民體育競賽項目,每年都舉辦“屈原杯”龍舟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龍舟節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運動員將龍頭“塗紅”(系紅絲帶)後,祭司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龍頭擡到古洛河邊,趕去賽龍舟。60多萬人參加了競賽、博覽會和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從那以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龍舟比賽將會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據周人所寫的《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把小米包起來,煮熟,煮透。從五月五日到夏季的至日,有壹個餃子和壹個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裴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裏有朱砂、雄黃和香藥。
5.中國情人節(七月七日)
中國情人節最常見的習俗是女性在七月七日晚上進行的各種乞討活動。
討巧的方式大多是女生想盡辦法做小物品,上面放些瓜果。不同地區討巧的方式不同,各有各的利益。
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討活動很簡單,只是展示瓜果進行乞討。如果瓜果上有蜘蛛網,說明乞討很有技巧。然而,在鄄城、曹西安、平原等地,吃巧飯、討巧的習俗很有意思:七個好姑娘收集糧食和蔬菜,包餃子,把壹枚銅錢、壹根針和壹枚紅棗分別包成三個餃子。乞求聰明後,他們聚在壹起吃餃子。據說,他們有錢,善用針線,早早結了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活動帶有競賽性質,類似於古代鬥智的習俗。現代習慣用穿針、巧蒸、巧烙水果,有的地方還做巧芽湯。壹般在七月初壹把五谷泡水,七夕割芽煲湯。這壹帶的孩子特別註重吃機靈芽,面塑、剪紙、彩繡做成的裝飾品就是鬥機靈芽習俗的演變。牧童會在七夕這壹天采野花掛在牛角上,這壹天叫做“牛生日快樂”(據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藤縣、鄒縣稱七夕上的雨為“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它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傳說膠東和魯西南的喜鵲很少,都上天去搭鵲橋了。
今天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壹天,各種小物件都用面粉做成,放在油裏炸熟後稱為“妥果”,晚上在院子裏陳列妥果、荷花、白蓮藕、紅菱。女孩在月亮上放壹根針,祈求織女給她壹個聰明的技能,或者抓壹只蜘蛛放在盒子裏。如果第二天打開盒子,那就叫聰明。
在紹興的農村,那壹夜會有很多年輕的姑娘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如果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牛郎織女相遇時的呢喃,那待嫁的姑娘將來壹定會得到這份永恒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每天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華,每家每戶都要在7月7日殺壹只雞,這意味著牛郎織女將在這壹夜相會,如果沒有公雞宣告黎明,他們將永不分離。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早晨,仙女會下凡洗澡,喝它的洗澡水可以辟邪、治病、延年益壽。這種水叫“雙七水”。當雞在這壹天啼叫時,人們爭先恐後地從河裏取水,然後帶回去放在新的甕裏以備將來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是獨壹無二的。節日來臨前,姑娘們提前準備好彩紙、通草、細繩等,編織成各種花裏胡哨的小玩意。他們還把種子和綠豆放在壹個小盒子裏,浸泡在水中使它們發芽。花蕾長到兩寸多時,用來祭神,稱為“拜仙”、“拜神”。從第六天晚上到第七天晚上,壹連兩個晚上,姑娘們都穿上了新衣服,戴上了新首飾。壹切安排妥當後,他們焚香點燭,向星星跪拜,稱為“迎仙”。從第三夜到第五更,他們要連續拜七次。
祭拜完神仙,姑娘們手裏拿著彩色的線,穿過針孔。比如能壹口氣穿七個針孔的叫巧手,穿不了七個針孔的叫巧手。七夕過後,女孩們互贈小工藝品和玩具,以示友誼。
在福建和中國的情人節,應該允許織女欣賞和品嘗水果和蔬菜,這樣她就可以祝福來年的水果和蔬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種種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和瓜子)、鮮花、女性化妝品的花粉和壹個香爐。壹般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燒香拜神,默默祈禱。女人不僅求聰明,還求孩子,求長壽,求美麗,求愛情。然後大家壹邊吃水果,壹邊喝茶聊天,玩著討巧的遊戲。乞求聰明有兩種:壹種是“占蔔”,即用占蔔工具問自己是聰明還是愚蠢;另壹種是巧配,即誰穿針快誰就巧,慢的就叫“輸巧”。“失去聰明”的人應該給聰明的人準備壹些小禮物。
有些地區還組織“七姐妹會”,各地的“七姐妹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上各種明香案,遠遠地給牛郎織女獻祭。所有的“香案”都是紙糊的,桌上擺滿了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做的小花衣、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等。不同地區的“七姐妹會”會在香案上下功夫,看誰做的精致。
6.中秋節(8月15日)
中秋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
欣賞明亮的滿月
中秋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有“秋暮暮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宋代,中秋節更流行賞月。據《東京之夢》“中秋之夜,貴家妝臺亭,民爭酒樓戲月”。在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綁上絲綢,出售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熱鬧。許多人登上陽臺,壹些富裕的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宴讓子女團聚。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舊。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吃月餅
中國城鄉的人們都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月餅最初是在家裏制作的,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月餅的做法。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細,餡料精美,外觀精美。月餅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用圓月示人團圓,用圓月餅示人永生,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心願。月餅也被用來作為禮物送親戚朋友和聯系感情。
7.重陽節(九月初九)
秋高氣爽,桂花飄香,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活動豐富,趣味盎然,有爬山、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
攀登高峰
古代重陽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各地吃的軟糕叫重陽糕。
賞菊花喝菊花酒
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
吳茱萸和菊花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除邪穢,以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8.冬季至日節(陽歷12月22日,冬季至日日)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冬季至日形成了獨特的季節性飲食文化。比如餛飩、餃子、湯圓、紅豆粥、小米和年糕等。都可以作為年貨。曾經風靡壹時的“冬至日子年宴”有很多名字,比如吃冬至日肉,獻冬至日盤,獻冬至日團,用餛飩拜冬。
冬天的至日有吃餛飩的習俗。早在南宋時期,臨安人就在冬天的至日上吃餛飩。起初是為了祭祀祖先,後來逐漸流行起來。民間流傳著“冬天的至日有餛飩,夏天的至日有面條”的說法。時至今日,餛飩已成為壹種名多、制作各異、味道鮮美、遍布全國的著名小吃,深受人們的喜愛。餛飩有很多名字,江浙的餛飩,廣東的餛飩,湖北的面,江西的清湯,四川的餛飩,新疆的曲曲等等。
吃餃子也是冬季至日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江南。“湯圓”是冬季至日的壹種必不可少的食物,它是壹種由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點。“圓”意味著“團圓”和“圓滿”,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也被稱為“冬天的至日團”。民間有句話叫“吃湯圓老壹歲”。冬季至日團可以用來祭拜祖先或給親戚朋友送禮。在過去,上海人最講究吃餃子。古人有詩說:“家家打米做湯圓,知是明朝的冬天至日。”
在北方許多地方,有在冬季至日吃狗肉羊肉的習俗,因為冬季至日後天氣進入最冷時期。中醫認為羊肉和狗肉有壯陽和補虛的作用,至今還有在冬季至日進補的民俗。
在中國臺灣省,仍然保留著在冬季至日上用九層餅祭祖的傳統。糯米粉用來揉雞鴨龜豬牛羊等動物。,象征著吉祥如意,然後放在蒸籠裏層層蒸熟,祭祖,以示不忘祖先。在冬季至日或前後約定的早期,同姓同宗的人聚集在祠堂裏,按輩分順序逐壹祭拜祖先,俗稱“祭祖”儀式結束後,會有壹場盛大的宴會招待前來祭祖的族人。大家開懷暢飲,久別重逢,稱為“食祖”。冬季至日節的祖先在臺灣代代相傳,以示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根。
冬季至日是壹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說,歷史上至日周代的冬天是元旦,這曾經是壹個非常熱鬧的日子。在今天的江南壹帶,還有壹種說法,吃冬天的至日夜使妳老壹歲,俗稱“添歲”
中國民間節日包括:
沈璐的生日,春龍節(龍擡頭),寒食節,長夏節,天節,翻經節,姨媽節,火把節,棒棒節,中元節,鬼節,地藏節,祭祖節,豐年,小年,宰牲節(穆斯林),端午節(苗族),花山節。幹秋節(苗族)、蘆笙節(苗族)、姊妹飯節(苗族)、開齋節(回族)、宰牲節(回族)、聖日節(回族)、藏歷年(藏族的主要節日)等。(藏族)
除夕守歲,其實是壹個節日——“小年”
有壹本書《談酒——中外酒文化大觀》,其中有壹節專門講了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定型的節日和習俗,非常全面。妳可以在網上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