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壹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壹遍寄托新壹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壹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壹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壹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麽呢?是壹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壹來,樹木雕蔽,百草不生;“年”壹“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壹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壹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裏回到父母家裏。真正過年的前壹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壹個月。正月初壹前有祭竈、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麽“年”究竟是怎麽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壹種說法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壹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於谷禾壹般都是壹年壹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壹年的第壹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壹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壹位叫“太壹”的神明。據稱泰壹是當時相當顯赫的壹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壹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壹、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壹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
春節習俗之最
最早的春節:相傳我國原始社會時就有“臘祭”之說不得,夏朝建立後,此俗流傳下來。《爾雅》壹書說春節: “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
最早的除夕:我國農歷年的最後壹天晚上稱為 “除夕”。 “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根據《呂氏春秋》中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擊鼓驅逐“疫病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而最早提到“除夕”這壹名稱的,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最早的春聯:據《宋史》記載:宋滅蜀的前壹年,(公元964年)除夕,後蜀主孟槌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被人們公認的第壹副春聯。
最早的年畫:年畫的前身叫門畫,最早的年畫形式是門神,畫的是神話傳說中神茶、郁壘,也有的在門上畫虎或古代勇士像,到了宋代演變為木版年畫。
最早的賀年片:早在宋代就已出現了贈送賀年片的習俗。據南宋人張世南《遊宦紀聞》裏記載,其家藏有北宋元佑年間敬賀正旦的墨跡。“正旦",就是正月初壹,“敬賀正旦"就是現在賀年片上印的“恭賀新年"的意思。
最早的爆竹:春節爆竹之俗始於漢代,當時沒有火藥紙張,所謂爆竹,是用火燒竹子發出的啪啪聲。
最早的壓歲錢:據古籍《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壓歲錢最早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嬪妃們在春節三五結伴做擲錢遊戲,宮廷錢庫就散些錢給她們。此風在當時宮廷內是很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