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醫經由藍經(藏文提要)、白經(藏文提要)、花經(藏文提要)、黑經(藏文提要)四部分組成。藍色經絡的主要內容是病理學;白經絡是藥學;花經是診斷學;黑經絡是壹門臨床科學。經考證,基布赤西所寫的《四醫經》與宇陀雲登公布所寫的《四醫經》內容基本相同,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只是在壹些術語上有區別。
兩部作品內容相同是合乎邏輯的。這是因為:第壹,兩者都是藏族人民在同壹個地方雪域高原上抗擊各種疾病的經歷;其次,這兩部醫書都是藏族人民自己編纂的民族醫學典籍;第三,兩部著作是在相同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和醫療實踐範圍內形成的藏醫專著;第四,醫療從業者和醫療對象是同壹個民族。區別只有壹個,就是兩者的形成時間有早有晚。藏藥植物種類雖多,但各種植物適應的生態環境不同,所以分布也不同。比如森林植被主要是寒溫帶針葉林,分布在高原東部和東南部;灌木植被主要有三種類型:常綠闊葉灌木、落葉闊葉灌木和常綠針葉灌木;高原草甸植被具有面積大、垂直分布高的特點。在高原東南部,其下限為針葉林和高山灌木林,上限為高山墊狀植被,垂直分布高度4200 ~ 4800米。從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到昆侖山以南大面積連續分布,海拔3600 ~ 5300米。高山墊狀植被介於高山草甸和高山河岸植被之間。植株短,半球形或墊狀,匍匐。墊狀植被不僅是山區惡劣的水熱條件、輻射和大風對植物生長抑制的結果,也反映了植物在寒冷惡劣的生態環境中對長期自然選擇和進化的適應性。墊狀植被分布區年平均氣溫0℃左右,最暖的7月平均氣溫4 ~ 5℃,夜間仍在0℃以下,晝夜溫差可達20℃,年降水量250 ~ 500 mm,水熱條件低而幹燥。高山河岸灘也有稀疏植被,分布在高山墊狀植被之上,永久冰雪帶之下,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橫斷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祁連山等地。,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征。其分布高度取決於各峰上冰川和雪線的高低,由北向南逐漸升高,祁連山在3800米以上,巴顏喀拉在4700米以上,岡底斯山在5800米以上。高山中的巖灘是在強烈的冰凍和物理風化作用下形成的,巖石不斷開裂,巖石和礫石沿著陡峭的山坡緩慢滑動。砂礫之間堆積著細小的沙粒,為高山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可能的條件。只有那些頑強地與嚴重的冰雪和大風抗爭的植物,才能獲得特殊的生存條件,才能安家落戶。這種植被是高原隆起的產物,雖然種類不多,卻是征服高山的先鋒植物。這些植物幾乎都是藏藥。
藏區植物種類雖多,但有許多是青藏高原或喜馬拉雅-橫斷山系所特有的,由於長期處於封閉未開發的自然狀態,除藏藥和部分藥用植物資源外,大部分都未得到開發利用。總之,藏區各類植物資源豐富,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豐富的野生資源,將植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西藏經濟振興服務。藏醫藥是中國醫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的鬥爭中,積累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醫體系,湧現出許多醫學先賢,豐富了藏醫理論。同時,由於歷史和社會原因,發展極為緩慢,直到本世紀下半葉才有了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