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上演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黃庭堅的作品

上演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黃庭堅的作品

李珀

第壹,離開蜀國之前(701-725年)

李白出生於濠上,成長於四川江油附近的張明縣青蓮鄉。遊完成都和峨眉再出峽。下面的《戴天山訪談錄》顯示,他早就被打上了道士的烙印。

第二,沿著長江向東遊,直到離開安陸(725-735)

李白二十五歲出蜀,目的是訪道、交友、遊山水。《商安配昌史》中說:“以為士者壹生必如桑弓箭,處處射其夫,故知君子必有善念,甚有誌氣。”他離開三峽東行,經過荊門、江夏,到旬陽登廬山。遊金陵、遊揚州,徜徉於吳、惠之間;回到船上,從江夏回到漢水,穿過襄樊,走到妳附近,期間遇到了孟浩然;從臨汝到安陸(公元727年),我娶了孫女,開始了“安陸十年飲”的生活。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秋,應友人袁演出之邀,遊覽太原寺。第二年春天回到安陸後不久,他搬到了東陸。以下選登的《江夏遊》表達了他對商人妻子等平民的同情;而《淮南睡書》可以找到他的縱橫家思想的根源。

3.從東路到南嶺再到長安(736-742)

李白從安陸遷到山東,定居在任城。他還隱居徂徠山,不時與孔超的父親等五人飲酒,人稱竹溪劉壹。其間回漢、項各壹次,北遊、宛,不久返回東路,南下吳越與吳郡道士相會,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被召至南陵長安。接下來的《五月東去,答文上翁》選段,說明他有信心從正道進入官位;《南嶺兒女不進京》更形象地表現了他被叫到北京時的傲慢,也反映了他對名利的熱衷。

第四,在長安(742-744年)

李白隨道士吳筠到長安,經公主、何等人推薦,由唐玄宗親自召見,作為祭品獻給翰林,無官職。他以王佐的學者自居,而玄宗卻把他當作文學侍從,經常被叫去做壹些所謂“應作”的工作。看來他對這段經歷並不滿意,再加上他縱情狂飲,驕橫跋扈,難免得罪壹些小人,比如高力士,最後被流放北京。春風只是曇花壹現。可惜長安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他在這裏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當時沒落的政事有了感性的認識。他收集了大量的詩歌素材,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下面選的《二十四古體》——《大車飛塵》公然嘲諷時政;《馬之歌》比喻馬,感嘆智者大師,未曾謀面。而“望南山送隱士子歌”說明長安十尺紅塵未能讓他放棄對神仙的向往。

動詞 (verb的縮寫)離開長安前往長流夜郎(745-757)

李白離開長安後,輾轉南北。他隱居於宋亮、齊魯之間,多次往返於會稽、金陵、翼城之間。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這個早期,他和杜甫結下了不朽的友誼,和高適、李益等詩人、大書法家壹起爬山,還詩還酒。安史之亂,他在宣城。後來,他搬到了溧陽和鐘山。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他在廬山屏風避難,遇到過旬陽的王勇,邀請他參加幕府。次年,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王勇違抗蘇宗聖旨,兵敗丹陽。被拖下潯陽監獄,並判長流夜郎在57歲時拋下妻子,獨自闖過洞庭三峽的險惡風浪,踏上漫長的生死之路。這壹階段,李白的人生經歷最豐富,流傳下來的詩詞也最多。接下來的《入酒》和《宣城見杜鵑花》選段,反映了他對國事的關心,對國事的不滿,對自己兩次未能上進成名的懊惱,對家人、朋友、山水、神仙的壹瞥。

六、巫山遇赦病死(758-762年)

李白遊蕩了很久,到了巫山,遇見了謝東,然後回來了。在江夏、巴陵、衡陽、零陵短暫停留後,回到旬陽。後來重遊金陵,遊歷宣城、溧陽。去世前壹年,東鎮鎮李光弼獲準抗史朝義。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他想為他的國家服務。可惜他因病折返。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死於當塗,享年62歲。這壹階段,李白逐漸進入蕭瑟的老病。然而他的詩和酒卻和當年壹樣好。下面這首《江夏別松枝》反映了李白晚年對國家的無奈。(右圖為李白手跡。)縱觀李白的壹生和傳世作品,可以看出其思想的主流是道家和縱橫家,同時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崇拜傅說、呂尚、範蠡、呂璉、張亮、謝安等所謂“國泰民安”的大人物,也崇拜顓頊、侯營、荊軻等刺客遊俠。他有幫助窮人的雄心壯誌,但是他沒有去嘗試。當然,客觀的社會條件限制了他,他自己主觀的性格和感情也限制了他。毫無疑問,他熱愛這個國家的人民,痛恨邪惡和背信棄義。

杜甫

壹、讀書漫遊期(35歲之前)

期間遊歷吳、嶽(今江浙)、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期間赴洛陽任職。在洛陽與李白相遇後結下深厚友誼,後結識高適,與梁、宋(今開封、商丘)同遊。後來,杜麗又去了冀州,又在東路相遇,又分手了。

二、被困長安時期(35歲至44歲)

這期間,杜甫第壹次在長安參加考試,最後壹名。後來,他向皇帝獻禮,贈送給貴族。他過著“早上扣留富人,晚上跟隨肥馬塵,摔杯涼烤,處處藏愁”的生活。最後,他得到了壹個帶領政府參軍的小官。在此期間,他寫了《車店》、《兩為道》等詩歌,批評時政,諷刺權貴。《從北京到豐縣,唱五百字》壹書尤為著名,這標誌著他在長安十年的艱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3.被抓賊為官(45至48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陷,杜甫把家安在漳州,只身前往肅宗。他被安史之亂俘虜,帶到長安。面對混亂的長安,他聽到了官軍連連敗退的消息,寫下了《月夜》、《春望》、《哀江頭》、《傷心陳濤》等詩篇。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騙,做了拾遺。因為建議,尚書被貶為參軍丞相。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官》、《三別》。

四、西南漂泊期(48歲至58歲)。

隨著襄州官軍的潰敗和觀復的饑荒,杜甫棄官出走,舉家逃亡,途經周琴、銅鼓等地,在成都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當入朝時,蜀中軍閥造反,他流落到子洲、朗州。然後回成都。嚴武死後又漂泊,在夔州住了兩年,又漂泊到兩湖,死在湘江上。這壹時期的作品有《水檻寄心》、《《春夜喜雨》》、《秋風破草堂》、《病橘》、《登樓》、《書香》、《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再顯武郎》、《登高》、《秋興》、《三絕居》、《隋燕興》等。770年,為了躲避戰爭,杜甫去郴州投靠他的叔叔崔偉。後來由於大病復發,費用用盡,只好回汨羅江去昌江縣(今平江)看望朋友治病。可惜死在縣府,葬在尾田天鏡湖。元稹為杜軍題寫墓誌銘,並給予杜甫很高的評價:至於子之美,說是清瘦飄逸,其實是時沈宋奪蘇李,吞曹劉,掩面而謝其孤,而徐、郁之美,都是古今絕無僅有的。讓仲尼偽造他的目的並不昂貴,但不止如此。如果妳能做妳能做的壹切,自詩人以來,沒有壹個人像孩子壹樣美麗。

蘇軾

第壹,將進入仕途期。包括《阜上賦》、《屈原廟賦》、《昆陽城賦》。這時候蘇軾二十四五歲,三首詩都是在去北京的路上寫的。這是蘇軾第二次來北京。此前,他曾在北京參加考試,並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後來因為母親去世,他回到了蜀國。這次北京之行是他仕途的開始。壹般認為,蘇軾此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事實上,他仔細研究了這三首詩,發現這種觀點既簡單又武斷。

蘇軾在《傾物賦》中更正了傾物之名:“曲峽口之傾物,為天下之最危,船翻者責於此石。從其余看來,蓋對斯裏蘭卡是有貢獻的。”“土堆”作為壹個為他人做出了貢獻卻不被理解的符號,也蘊含著蘇軾對未來道路的焦慮。雖然他還是想“用危險來尋求安全”,但他早就預見到了未來的風暴。這時,他常常把自己放在生活中那些具體的矛盾中去思考,而這種傾向在屈原的廟堂賦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哀夫!人固有壹死,很難被執行。欲上江而未決,震千裏。”本文對屈原沈淪前的心理活動作了生動的思考,這在將要步入仕途的古代知識分子中是不多見的。《昆陽城賦》抒發空寂大漠人事之情,同情精通兵法而不被人聽的燕遊:“燕生獨悲,懷才不遇。難道不知道他會失落,他會孤獨嗎?”

縱觀三首賦,無壹不是功成名就之作,反映了蘇軾在做官之前,始終義無反顧,希望有所成就,又對未來局勢感到不確定的矛盾心理。

二、貶黃州時期。包括之前的《後旗居賦》、《快哉馮喆賦》、《烏臺詩案》,前後的《歇壁賦》、《呼瑪賦》、《牟辛賦》。

這期間,蘇軾的詩已經有近十五年沒有流傳下來了。與他年輕時相比,他的詩從那時起有了很大的變化。對成就的追求完全淡漠,個人的精神自助和休閑工作占據絕對地位。

蘇軾這壹時期的賦作品大多表現出積極思考擺脫束縛的精神和超脫的自救意識。《後旗居賦》的寫作拯救並超越了饑餓,莊子的“萬物並生”思想開始成為賦的主導思想。前者的《赤壁賦》表達的是生命有限的悲哀,後者的《赤壁賦》主題深遠,在我看來也包含了悲喜交加的現實超脫,道家的“鶴”成為精神自由的象征。《鼠上賦》意在擺脫外物的困擾,《麻上賦》則表現出養生、道家的傾向,在再次放生時發展到極致。

這壹時期的賦往往表現出壹種困惑——同樣的解脫模式,這是蘇軾此時努力超越內心痛苦的體現。

第三,朝鮮輔助政治時期。包括六條:延河堂奏新樂賦、歸正支賦、智者君可忠信、變之以利人、三道以謀民情、六事以誠。

宗申死後,年輕的哲學家李宗建立了政權,皇太後掌權。蘇軾從壹個半監督的貶謫官員,變成了皇太後的親信大臣,太子的老師。蘇軾這壹時期流傳下來的六首詩,都是法律詩,都是寫給年輕皇帝的。這些賦更像是壹種理論,大概是因為蘇軾采取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方式,以各種文學形式向皇帝進諫。同時也說明蘇軾此時把所有的心血都寄托在了皇帝身上。他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是渺小的,只有皇帝才是決定整個世界命運的終極力量。這與他年輕時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明顯不同,這也是他多年仕途的起伏。

第四,元辰淩海期。包括以前的《秋陽賦》、《洞庭春色賦》、《九陰賦》,以及後來寫於徽州、儋州的《鐘山宋老賦》、《沈香山賦、《酒賦》、《天儒泉賦》、《老美食家賦》和《顧賦》。

秋陽賦繼承了黃州時期創作的思辨色彩。但是,心情更加冷漠。從那以後,酒和飲食就成了賦的主要內容(沈香的賦除外,它是寫東西的)。休閑和養生是這篇賦的主題。蘇軾精神不屈,樂觀態度堅不可摧。即使在海南生活的艱苦歲月裏,他依然能找到生活的真正趣味,哪怕是在壹頓飯壹杯酒裏,享受自己的余生。

歐陽修

我沒找到。找到了就告訴妳!

黃庭堅

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存詩近1800首。17歲開始寫詩,61歲寫完。他的創作活動持續了45年。縱觀其所有詩作,可以看出其創作發展有明顯的階段性:創作探索期,從北宋嘉慶六年(1000)風格形成期,從元豐元年(1078)至元豐八年,作詩650首;範式建立期間,從元胡元年(1086)至元佑八年,寫詩413首;藝術變革時期,從邵聖元(1094)到崇寧(1105)共寫詩422首。這壹階段是詩人藝術本質和風格形成變化過程在創作中的體現,其發展變化必然受到時代文學思潮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