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作為上古聖獸,為何被儒家奉為至寶?麒麟,是指中國傳統瑞獸。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地位起碼與龍同等,並不低於龍。
但麒麟又是應龍的孫輩,《淮南子·地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也是五蟲中的毛蟲之長。麒麟也有中土之獸的說法但與被《淮南子》《靈憲》等諸多古籍認為居中主土的黃龍相比,麒麟只有?《易冒》壹書將其與青龍等四靈相提並論。
麒麟作為上古聖獸,被儒家奉為至寶是因為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葉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亮周而素幹”孔子在《春秋》哀公+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征。
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宋書》: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制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壹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征。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壹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壹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靈。
麒麟是中國古人相信存在的神靈。在中國眾多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的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都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從古至今不乏能人誌士將麒麟的形象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自青銅文化興起後,銅雕麒麟也變得更加廣受歡迎,以銅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觸及可摸,這樣麒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變得更加明確。
中國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另壹種麒麟形象是龍頭,馬身,龍鱗。尾毛似龍尾狀舒展。它的綜合面不及龍、鳳那麽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
麒麟,是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壹代的幸福。因此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征,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壹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漢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寵也,麋身龍尾壹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註:"狀如麕,壹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說文解字》:"仁獸也。麕身牛尾,壹角。張揖雲: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何法《征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寵,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為祥瑞之物。《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陽牛人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汙者。……王符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壹品麒麟。
《清史稿》記載過很多牛產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記載:雍正二年(1724年),平度州民家牛產麟。五年,壽州民家牛產麟,壹室火光,以為怪,格殺之,剝皮,見周身鱗甲,頭角猶隱也;荊州民家牛產麟,遍體鱗甲。嘉慶元年,遂安民家牛產麟。七年,鎮海民家牛生壹犢,遍體鱗紋,色青黑,頷下有髯,項皆細鱗。十壹年五月,鹽亭民家牛產壹麟,高二尺五寸,肉角壹,長寸許,目如水晶,鱗甲遍體,兩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黃金色,八足,牛蹄,產時風雨交至,金光滿院,射草木皆黃。十三年二月,綿州民家牛產壹犢,首形如龍,身有鱗紋,無毛,落地而殤。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產麟。
以前認為這些是空穴來風的記載,但2015年泰國水牛產下"異獸",頭似鱷魚、有鱗片,跟清史稿記載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