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朝三暮四文言文譯文

朝三暮四文言文譯文

1.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全部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選自《莊子·齊物論》

翻譯

宋國(今商丘)有壹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壹大群獼猴,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能夠了解那個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壹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壹會兒,他又說:“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註釋

1. 狙公:養獼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獼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損:減少。

8. 家口:家中口糧。口:口糧。

9. 充:滿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壹會兒,不久。

12.匱:不夠。

13.限:減少。

14.恐:恐怕。

15.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

16.誑(kuáng):欺騙.

17.與:給。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

19.芧(xù):橡樹的果實,俗稱“橡栗”。

20.足:夠,足夠。

21.眾: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飾。

24.起而怒:壹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25.皆伏而喜:都很高興而趴在地上(壹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伏:降伏,馴順。引申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詞。指代獼猴們。

2.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白話釋義:

宋國(今商丘)有壹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的獼猴成群,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

眾多獼猴壹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壹會兒,他又說:“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此文出自春秋莊子所著的《齊物論》

擴展資料

文章賞析: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壹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壹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

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壹性。最後不免像猴子壹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壹生壹死、壹得壹失都是壹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麽,也沒有得到什麽。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

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壹會兒倒向秦國,壹會兒倒向楚國。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

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人們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寫作背景:

《齊物論》不同於先秦時代的壹般著作,當時著作很少特立題目,皆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字以安題,其題亦無甚意義。

《齊物論》以論名篇,亦為古籍中所罕見。《論語》雖以論名書,至漢初方普遍使用,如《過秦論》、《鹽鐵論》等,即以《莊子》三十三篇的命題,除《齊物論》外,有以三個字為義,有用兩個字作為篇名,都沒有以論來命題。由此可證,應成書於開始以論名篇的秦漢之間。

《齊物論》還綜合了慎到、公孫龍及老子諸家的學說,則此論產生之最早時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的成書之前,《慎子》與《公孫龍子》大約成書於秦漢以前的戰國晚期。

而《老子》書的著作年代則說法很多,然大多數人皆傾向於成書在戰國時期。《齊物論》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中的內容,則其著作年代,必然在這些書之後,再早也不會早於戰國晚期。

綜上所述,《齊物論》的成書年代,當是在戰國晚期以後,漢初寫作的《 淮南子》成書之前,定為秦漢之間。

3.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譯

翻譯: 宋國有壹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壹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夠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欲望。 然而過了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妳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壹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

過了壹會兒,他又說:“給妳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猴子們聽後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記載了狙公賦芧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

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

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並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語句和段落,但內容上卻有統壹的主題思想貫穿著,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現出壹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後貫通、首尾呼應的精巧結構。 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姓莊,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

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4.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翻譯

原發布者: *** 亞

朝三暮四文言文

篇壹:朝三暮四文言文

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①,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損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俄而⑥匱⑦焉,將限⑧其食。恐⑨眾狙之不馴⑩於己也,先誑(11)之曰:“與(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眾(16)狙皆起而怒(17)。俄而曰:“與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③心:心意。

④口:口糧。

⑤欲:欲望,要求。⑥俄而:壹會兒,不久。

⑦匱:不夠。

⑧限:減少。

(12)與:給。(13)若: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

(16)眾:所有的。

(17)起而怒:壹起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18)朝:早上。

練習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章中的意思(1)能解狙之意(了解、理解)(2)損其家口(損失、減少)(3)充狙之欲(滿足)(4)眾狙皆伏而喜(馴服、服服帖帖、趴下)2、養狙之人是怎樣使獼猴們滿意的呢?(用自己的話概括)答:原來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顆芧,後來早晨四顆芧,晚上三顆芧。總量沒有變,只是調整了壹下早晚的量。

3、從本文中妳收獲了什麽道理?答:*要善於透過事物表面現象看清本質,因為不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

*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應該看到其實質。4譯文

5.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 *** 亞 朝三暮四文言文篇壹:朝三暮四文言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①,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損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匱⑦焉,將限⑧其食。恐⑨眾狙之不馴⑩於己也,先誑(11)之曰:“與(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眾(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與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③心:心意。

④口:口糧。⑤欲:欲望,要求。

⑥俄而:壹會兒,不久。⑦匱:不夠。

⑧限:減少。(12)與:給。

(13)若: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16)眾:所有的。

(17)起而怒:壹起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18)朝:早上。練習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章中的意思(1)能解狙之意(了解、理解)(2)損其家口(損失、減少)(3)充狙之欲(滿足)(4)眾狙皆伏而喜(馴服、服服帖帖、趴下)2、養狙之人是怎樣使獼猴們滿意的呢?(用自己的話概括)答:原來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顆芧,後來早晨四顆芧,晚上三顆芧。

總量沒有變,只是調整了壹下早晚的量。3、從本文中妳收獲了什麽道理?答:*要善於透過事物表面現象看清本質,因為不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

*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應該看到其實質。4譯文。

6. 朝三暮四文言文解釋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註釋 狙——音居,獼猴,壹種猴子的名稱。

損——損失,減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這裏是家裏的糧食的意思。

充——充實,這裏是滿足的意思。 俄——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

匱——音潰,缺乏,不夠的意思。 馴——音尋,馴服,順從的意思。

誑——音狂,欺騙,瞞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的意思。

茅——音敘,橡實,壹種糧食。 宋朝有個叫狙公的人,喜歡猴子,成群的養它們(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道他的意思.(狙公)減少家裏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糧食)不夠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擔心猴子們將不馴服與自己先騙它們說:"給妳們橡果,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滿足嗎?"猴子們都高興地拜倒在地上。

7. 朝三暮四的古文、譯文和註釋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註釋 狙——音居,獼猴,壹種猴子的名稱。

損——損失,減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這裏是家裏的糧食的意思。

充——充實,這裏是滿足的意思。 俄——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

匱——音潰,缺乏,不夠的意思。 馴——音尋,馴服,順從的意思。

誑——音狂,欺騙,瞞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的意思。

茅——音敘,橡實,壹種糧食。 宋朝有個叫狙公的人,喜歡猴子,成群的養它們(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道他的意思.(狙公)減少家裏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糧食)不夠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擔心猴子們將不馴服與自己先騙它們說:"給妳們橡果,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滿足嗎?"猴子們都高興地拜倒在地上。

8. 朝三暮四文言文的翻譯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 *** 亞 朝三暮四文言文篇壹:朝三暮四文言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①,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損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匱⑦焉,將限⑧其食。恐⑨眾狙之不馴⑩於己也,先誑(11)之曰:“與(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眾(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與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③心:心意。

④口:口糧。⑤欲:欲望,要求。

⑥俄而:壹會兒,不久。⑦匱:不夠。

⑧限:減少。(12)與:給。

(13)若: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16)眾:所有的。

(17)起而怒:壹起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18)朝:早上。練習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章中的意思(1)能解狙之意(了解、理解)(2)損其家口(損失、減少)(3)充狙之欲(滿足)(4)眾狙皆伏而喜(馴服、服服帖帖、趴下)2、養狙之人是怎樣使獼猴們滿意的呢?(用自己的話概括)答:原來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顆芧,後來早晨四顆芧,晚上三顆芧。

總量沒有變,只是調整了壹下早晚的量。3、從本文中妳收獲了什麽道理?答:*要善於透過事物表面現象看清本質,因為不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

*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應該看到其實質。4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