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理解先秦為我國兩千多年間的文學鑒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何理解先秦為我國兩千多年間的文學鑒定了堅實的基礎

先秦文學主要由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楚辭為構成內容。

歌謠神話編輯本段

1)文字產生之前的歌謠和神話傳說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傳說

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說是神農時代出現的先秦文學2《蠟辭》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大約是壹首農事祭歌。另有《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該詩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但已經具有韻律,顯然是壹首十分古老的歌謠。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英雄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2)文字產生之後的書面文學的萌芽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誌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分類編輯本段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

歷史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壹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壹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壹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壹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

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

《墨子》是壹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壹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壹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壹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壹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誌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樸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壹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楚辭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壹書。它和《詩經》***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

社會文化編輯本段

甲骨蔔辭

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的殷商王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重要階段。商原本是居住在黃河下遊的壹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夏朝末年發展到黃河中遊,征服許多部落之後,滅夏而建立商朝。從成湯建國到紂王滅國,***歷經17代30王,約有600年的歷史。商人“不常厥邑”,從成湯到盤庚,曾五次遷都。盤庚遷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因而商朝亦稱為殷或殷商。殷商時代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都相當發達,大量制作和使用青銅器,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技術和青銅文化,《尚書·多士》中說:“唯殷先人,有典有冊”,典冊用於教育,出現面向貴族子弟傳授祭典、禮樂、軍事和倫理等內容的教育機制。殷人特別崇敬鬼神,重視占蔔,將占蔔的結果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便是甲骨蔔辭。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蔔辭,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為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文字的出現為書面文學的產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甲骨蔔辭就是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先秦文學概說

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與歷史文化大致同步,音樂、舞蹈、繪畫和造型藝術等彼此關聯,互相影響。中國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巖石上雕刻或繪制的巖畫,分布於包括今香港、臺灣在內的20多個省區的100多個縣、市、旗,最著名的有內蒙古的陰山巖畫、雲南的滄源巖畫、廣西的花山巖畫、連雲港的將軍崖巖畫、新疆的呼圖壁巖畫、青海的剛察巖畫、嘉峪關附近的黑山巖畫等。巖畫內容反映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原始的狩獵、農耕、舞蹈等,形體簡化而帶有符號性的巖畫可能是古文字的前身。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十幾件骨笛,大多為七孔,能奏出七聲音階,有的還有調音小孔。山西萬榮縣荊村和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塤不按絕對音高制作,壹個塤孔能發四個音。新石器時代陶器工藝相當精美,陶器上大多繪有繩紋、籃紋、弦紋、方格紋或動植物形的花紋,造型美觀,做工講究,生活用品已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還有許多純藝術品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遺址中的石雕人頭,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獸面紋玉環、山形玉飾、玉琮、龍山文化中的龍鳳形玉佩、勾雲形玉佩和玉豬龍等,顯示出造型藝術的成就和審美意識的發展。原始社會繪畫、音樂和造型藝術如此發達,文學的產生亦在情理之中,由於文學是壹種語言的藝術,文字和書寫工具尚未產生,沒有留下原始的記錄。

口耳相傳編輯本段

原始社會至夏代的歌謠和神話傳說都是口耳相傳,屬於口頭文學,被保存在後世的著述之中。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傳時代的烙印,但就其內容的本質而言,與原始社會的其他文化藝術有驚人的相似相通之處,是中國文學的萌芽。正如許多動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從外表上難以分辨種類壹樣,文學的坯胎和萌芽也還沒有獨立成形。

壹百余年前殷墟甲骨蔔辭的出土,揭示了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數以萬計刻有成形漢字的龜甲獸骨片為研究殷商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確鑿的文獻資料,其中不乏文學的坯胎萌芽,有些蔔辭文學特征相當明顯。甲骨蔔辭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到商紂王覆亡***273年之間的遺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統,說明盤庚遷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國古代的書面文學肇始於殷商時代。

稍晚於甲骨蔔辭的文字是鐘鼎銘文。鐘鼎銘文發現很早,西漢就有出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說:“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彜,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記載古器物刻辭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時代的鐘鼎銘文字數極少,西周的鐘鼎銘文字數漸多,最長的接近500字,並形成壹定的結構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