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雲南通海縣有哪些名人

雲南通海縣有哪些名人

通海人才薈萃,代不乏人。

有史以來,在這塊721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能人誌士,他們或以政績軍功惠及後世;或以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造福人民,流芳百世,成了通海各個歷史時期的壹代名人。

段思平出生在壹個白蠻和烏蠻聯姻的貴族家庭裏,父親是南詔的貴族通海節度使,母親是烏蠻(滇東南壹帶)的貴族。

段思平幼時聰慧、勤奮好學、才思敏捷、能文善武,因此受到大天興國重臣楊幹貞的忌妒、打擊。

段思平長大成人後,武藝超群,戰功卓著,逐漸升任為通海節度使。

楊幹貞謀殺了大天興國國君趙善政,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後,段思平也就成了楊幹貞心頭之患,多次想法加害段思平,不成又想興兵討伐。

段思平深謀遠慮,養精儲畜,以通海為根據地,秘密聯絡烏蠻三十七部,結盟於秀山,決心推翻楊幹貞的大義寧國,另立國號。

臨行前,段思平向秀山神祠占卦,求秀山神保佑他舉事成功,之後,再來重修廟宇,再塑金身。

後來,段思平率兵壹舉推翻了楊幹貞的大義寧國,他當然做了君主,定都大理,立國號為“大理國”。

段思平做了大理國國君後,返回故裏通海,壹是改通海郡為“秀山郡”,以表示對秀山的崇敬:二是是改秀山為“玉隱山”:三是大興土木,在秀山廣辟寺院園林,為秀山封神蓋廟:四是從大理馱來幾十馱生銅為秀山鑄造佛鄉像七十余尊,使秀山成了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

傳說能識鳥音的葛中選,1577年,生於通海縣河西鎮(原為河西縣)東門街。

自幼聰慧好學,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中庚子科舉人。

歷任湖北嘉魚縣令、廣西思恩知府、右江兵備道道員、廣西按察使司副使、南京大理司右評事、陜西苑馬寺正卿等職。

葛中選任湖北嘉魚縣令時,勸學興農、教養兼施,倡導築壩200裏,根除當地水患。

壹次路經童生竟金聲(金文毅)居所,聞書聲朗朗,驚其聰慧,即將金聲引入衙內,以己俸祿供養,並指導其學業。

後來金壹舉成名,官至大學士,名揚天下。

葛中選壹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律樂。

晚年告老還鄉後,隱居鳳山北麓雲峨石下,潛心研究古代樂理,並寫出專著《泰律》12卷行世。

金聲曾題匾贊他“絕學名儒”。

至今,他的著書《泰律》還存放在縣圖書館內。

闞楨兆生於1641年,卒於1709年。

通海縣城人,字誠齋,號東白,別號大漁。

清朝康熙 卯科鄉試經魁。

康熙十壹年(1672)赴京會試未中,回鄉隱居,閉門讀書寫子自逸。

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雲南按察使許弘勛的盛意敦促下,任雲南巡撫王繼文幕僚,代王繼文撰文寫字,被邀遊京師,朝野人士都願與他作詩文之交。

闞工於書法,是清代雲南有名的書法家之壹。

其墨跡散布通海、昆明等地,甚至流傳到清廷宮內。

昔日昆明近日樓、望京樓懸掛的大匾,以及秀山上的許多詩詞楹聯和碑刻均出自他的手筆。

清代金聖嘆對他的書法有“龍蛇落筆驚風雨,不異當年草聖奇”之贊。

晚年他還著有《大漁集》、《北遊集》等詩集傳世,並參加編修《通海縣誌》。

被譽為中國禁煙運動史先驅的朱嶟,於1761年出生在通海縣城,自幼寡言莊重,誌氣純正。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後,先後在禮、兵、吏、戶部、大理寺、都察院任職,官至禮部尚書,並出任過全國會試大總裁。

在任期間,針對當時政務,多次向朝廷上疏,提出關於國家興衰之建議。

道光十二年,上疏陳述捐銀商名之弊,主張重名器,科舉取仕。

道光十六年,上疏陳述鴉片之害,強烈主張禁煙,以解國民深受毒害之苦。

道光二十四年,上疏主張少鑄銀錢。

其政見受到朝廷采納。

朱嶟生前為國為民作出貢獻,逝後受到“品端學萃”、“克盡厥職”等高度贊譽。

光緒初年,通海地方鄉紳報請朝廷批準,建“禮部尚書朱文端公故裏碑於通海縣城東大門外大橋驛道旁。

大翻譯家納訓,1911年出生在通海縣納古鎮壹個普通的 *** 家庭。

孩童時代由於勤奮好學,成績優秀,被 *** 團體舉辦的阿文學校選送到埃及作為師資培養,後畢業於埃及資哈大學。

在埃及,他不但精通 *** 語,還熟悉英語。

回國後,他到昆明明德中學教書。

先後擔任教導主任和校長之職,同時主編 *** 刊物《滇真鐸報》。

50年代初調入雲南民族學院教導處工作,後又調省文聯從事翻譯並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59年,奉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翻譯工作。

1989年12月病逝於北京,享年78歲。

納訓畢生致力於《壹千零壹夜》 *** 民間文學巨著的翻譯。

這是壹部記載 *** 幾個世紀的社會變遷,歷經七、八百年之久的文學巨著。

其範圍包括 *** 、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等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文學和記事,內容涵蓋音樂、美術、教科書、戲劇、舞蹈等多個文化藝術領域。

這部巨著經他成功地翻譯後,先後被轉譯為英、日、法、德、俄、西班牙語等多種版本在全世界出版發行,影響很大。

納訓先生對待翻譯工作認真負責,知識淵博,文筆流暢,對中文和 *** 語言文字的融會貫通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為中阿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獻出了自己的壹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