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服的歷史發展

漢服的歷史發展

漢服的歷史發展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漢服的歷史發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起源形成

 壹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周禮參考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壹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

 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征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

 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壹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遊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采取胡服作為戎裝。

 由此,穿著胡服壹時相沿成風。除此之外,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為紮緊,有人還常戴鴟角帽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等下裳。

 後世發展

 秦統壹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

 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壹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

 漢代時期的另壹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壹般都將頭發向後梳掠,綰成壹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壹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壹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

 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發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壹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壹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

 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壹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紮,給人壹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壹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壹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襆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仆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戴頭巾。

 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跑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

 明朝時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著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壹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制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壹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剃發易服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滿族入關後,下令漢族剃發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攝政和碩睿親王諭:?各處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撫?有雖稱歸順而不剃發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此後清廷多次就剃發易服頒發諭旨。

 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頒布剃發令,要求?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盡行剃發?,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

 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江陰人民奮起抵制,堅持抗戰三個月,城破,全民死戰,男女老幼無壹投降。嘉定民眾也堅持了兩個多月的鬥爭,受到清兵的殘酷屠殺,演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殘暴的慘劇。當時中國廣大地區,由於明朝末年封建統治者對農業、手工業的摧殘,以及官軍對農尺.起義的進剿,已經造成許多地方千裏無人煙,滿目瘡痍的景象。

 隨著這種殘酷政策相繼而來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強制漢族軍民壹律改著滿族服裝。有些鄉間農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要被剝得全身精光,並且以能保全性命為幸。由此可見,改易冠服與剃發令壹樣,都是通過強制辦法推行的。

 漢族長期的抵制鬥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壹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留存復興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壹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壹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征,現代社會的壹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壹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