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a tea leaf)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壹部藥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藥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裏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壹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壹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壹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沈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壹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壹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壹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恒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壹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壹”,“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壹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壹,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註重壹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壹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壹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幹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註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壹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壹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壹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view/3217.htm
2、《茶經》與陸羽
茶經
我國悠久的茶葉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壹卷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壹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壹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分3卷10節。上卷3節:"壹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采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制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采茶的理論。敘述了制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幹、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卷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制,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
"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 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壹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葉,隨采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壹目了然。《茶經》是中國第壹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壹部茶書。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壹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壹定的推動作用。
/view/69079.htm
2、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壹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壹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壹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陸羽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三歲時,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積公以《易經》自筮,為孩子取名,占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陸羽在黃卷青燈、鐘聲梵音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雖處佛門凈土,日聞梵音,但陸羽並不願皈依佛法,削發為僧。
九歲時,有壹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念佛,陸羽卻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住持聞言,頗為惱怒,就用繁重的“賤務”懲罰他,迫他悔悟回頭。陸羽被派去“掃寺地,結僧廁,踐泥汙墻,負瓦施屋,牧牛壹百二十蹄”。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積公知道後,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眨眼三年,陸羽12歲,覺得寺中日月難渡。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壹個戲班子裏學演戲,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醜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陸羽亦不例外。唐天寶五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壹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天寶十壹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壹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五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壹路之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鉆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閩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
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職。
陸羽壹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壹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
不羨黃金壘,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登臺;
幹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制作的第壹手資料,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制經驗的結晶。{茶經)壹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寶愛,盛贊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
陸羽除在(茶經)中全面敘述茶區分布和對茶葉晶質高下的評價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令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人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禦史大夫李犧範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不少典籍中還記載了陸羽晶茶鑒水的神奇傳說。唐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述了陸羽這樣壹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今江蘇揚州),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懂,因之趕郡,泊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於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壹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執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榮槽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遭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伏罪曰:‘某自南零齊至岸,舟蕩覆半,懼其渺,揭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李因問陸,既如是,所歷經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陸曰::楚水第壹,晉水最下。’李因命筆,口授而次第之。”(新唐書·列傳)的(陸羽傳)中,也記有此事,但在說到李季卿召見陸羽時,“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衙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裏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露茶之家.陶為其像,置於煬器之間,雲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國史補)也說到,陸羽·茶術尤著,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壹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註之。”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壹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壹個劃時代的標誌。
在我國封建社會裏,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壹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鉆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壹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view/29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