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日落時,光線照在桑樹的樹梢上,表示日落。比喻晚年;老年。
-從哪裏?
唐代劉禹錫《賞樂天唱舊》
-原創作品
不在乎老的人,老了也有憐憫之心。
體瘦降頻,發稀冠自偏。
廢書惜眼,艾灸多為年。
經典還是熟悉的東西,閱人如閱川。
仔細想想是幸運的,但下次就成功了。
不要說桑榆晚了,因為它仍然充滿了雲。
——作品翻譯。
不懼衰老的人,老了誰會可憐?
身體越來越瘦,腰帶越來越緊,頭發稀少,帽子總是歪向壹邊。
我不再看書愛惜眼睛,也因為年老體弱經常用艾灸。
世界的閱歷是寬廣的,人生的閱歷就像壹條水的河流。
仔細想想,老也有好的壹面。如果妳克服了對老的擔憂,妳會感到無憂無慮,無憂無慮。
日落時不要說天色已晚。雖然是流過桑榆的余暉,但依然可以化作晚霞,美得滿天都是。
-相關說明。
賞樂天:寫詩賞白居易。
顧:思考就是考慮。
可惜:可惜,珍惜。
腰帶:腰帶。
頻率降低:多次收縮。
皇冠:帽子。
廢書:把書留下,意思是不讀了。
艾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燒艾條。壹種中醫的治療方法。
歷年來:滿足年老體衰的需要,這裏指的是延長壽命。
熟悉度(ān):熟悉度。
讀人如讀川:意為體驗人生如積水成河。語言出自陸機《傷逝》:“悲夫,川讀水成川,水日滔滔。天下閱人為天下,人往冉冉。”讀書,體驗。
幸運的是,運氣延伸到優勢。
接下來:指的是改變對衰老的焦慮。下來,下來,等於說“解決”和“理解”。這裏指的是“養老”,對衰老的焦慮和擔心。
Xiāo: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桑榆:日落時,光線照在桑樹的樹梢上,表示日落。比喻晚年;老年。
夏光:夏光,這裏指的是晚霞。
-創作背景。
公元836年(唐文宗開元年),64歲的劉禹錫分封東都洛陽,為太子座上賓。此時的同行白居易,已經以同樣的身份在洛陽生活了三年。我們很高興終於在壹起了。而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詩《辭舊迎新》中,卻表現出對衰老的消極悲觀,劉禹錫寫了這首詩。
——作品鑒賞。
這首詩闡明了作者的觀點。筆者覺得有些人雖然老了瘦了,瘦了,視力弱了,病了,但也有經驗豐富,懂得珍惜時間,有上進心等優點。如果我們認真全面地思考這壹點,就能樹立正確的老年人觀,就能擺脫嘆老的情緒,有所作為。全詩表達了劉禹錫對生死清醒樂觀的認識,表明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以唯物主義的態度積極對待人生。“桑榆雖晚,但依然充滿陽光”這句話深受人們的贊賞,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詩的前六句是根據白居易的原唱,可見白居易對“老”的看法頗為壹致。寫壹兩句“養老”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擔心衰老,老了也沒人可憐。然後四句話進壹步解釋了“養老”的原因,詩人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因為衰老,身體壹天天消瘦,腰帶不斷勒緊,頭發逐漸稀疏,帽子自然歪斜。棄書是為了保護眼睛;艾灸常被用來延年益壽。
句子“我對我所學的很熟悉……”從另壹個方面談“老”的觀點,這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說的。劉禹錫認為,舊的有它的缺點,但也有它的長處。老年人的弱點是體弱多病。"他身材瘦削,頭發稀疏,帽子也偏了."老的長處是經驗豐富。“經歷的還是熟悉的東西,閱人如閱川。”年紀越大,經歷的事情越多,知道的事情越多,見過的人越多,體會也就越深。仔細想來,這也是壹種福氣。所以,詩人唱道,“到此自然會下。”詩人勸他的朋友不要太擔心衰老,只要正確對待,就可以快樂。
後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奔放,曹操“老馬蹲伏,誌在千裏。”烈士的晚年充滿了勇氣。面對衰老,詩人不消極也不悲觀,要用壹生去撒滿天空的紅雲。這兩首詩既是詩人內心世界的自我表露,也是對老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的第壹段和第二段矛盾正面,轉折自然,觀點辯證,說服力強。最後兩句話特別精辟,其實是警世之言,後人用來勉勵自己。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 ~842),河南洛陽人,河南鄭州滎陽人。他自稱是漢中王靜的後代。唐代的大臣、文學家、哲學家被稱為“詩人”。他家是儒家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主張政治革新是王派政治革新活動的核心人物之壹。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郎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司馬郎州,其間撰寫了著名的《漢壽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