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壹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壹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壹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裏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壹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壹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壹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壹些恒星的位置;球體內有壹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征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恒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壹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家。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壹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歷法,吸取各歷之長,力主制歷應“明歷之理”(王恂)和“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郭守敬),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許多重要成就。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弁言 第壹章 論時空 第壹節 從空間到時間 第二節 中央與四方 壹、說“中” 二、說“方” 第三節 古代時空觀的演進 第四節 方位、時間與八卦的關系 第五節 時間的對稱與延伸 第二章 禮天與祭祖 第壹節 上帝與人祖 第二節 帝廷的建構 壹、帝臣與帝佐 二、四子神話的考古學研究 第三節 以祖配天 第四節 夏社研究 壹、陶寺文化與夏文化 二、句龍與夏社 三、句龍、夏姒與夏祖 第三章 封禪文化研究 第壹節 封禪文化之濫觴 壹、新石器時代的天地崇拜 二、殷代的天地崇拜 第二節 新莽封禪玉牒研究 壹、玉牒之時代 二、玉牒之書體 三、玉牒之性質 四、玉牌之釋讀 第三節 封禪禮儀之演變 第四章 古代天文學與古典哲學 第壹節 戰國竹書《太壹生水》研究 壹、古代宇宙生成觀念的進步 二、《太壹生水》思想的數術基礎 三、“道”與“德” 第二節 儒家道德思想淵源考 壹、“文”與“德” 二、“孝”與“信” 三、燹公盨銘文所見西周道德觀 第五章 古代天文學與古典數學 第壹節 紅山文化圜丘與2的原始表達式 第二節 紅山文化方丘與勾股定理的證明 第三節 紅山文化圜丘、方丘的綜合分析與圓周率 後記 暫時就知道這些,先看看吧...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