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於磁學的知識相當豐富。我們祖先對磁的認識,最初是從冶鐵業開始的。古籍中記載了很多有關磁學知識。
磁與電有本質上的聯系。古代對於某些靜電現象的記載,如摩擦起電、地光與極光的電磁現象等,這恰恰是和磁現象相並列的。
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自覺功績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鹹陽的宮室太小,不足以展現自己君臨天下的威儀,就在公元前212年,下令在王家園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規模龐大的宮殿群落阿房宮。
相傳當年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宮北闕門時,令能工巧匠們“累磁石為之”,故稱“磁石門”。磁石門運用了“磁石召鐵”的原理,類似現代的安全檢查門。
磁石門的作用,壹是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門時以磁石的吸鐵性能使隱甲懷刃者不能通過;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神奇,使其驚恐卻步,不敢有異心,也稱“卻胡門”。
磁石門的營造,反映了秦國高超的科學技術水平。這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尚屬首創,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科技史上的壹大創舉。
其實遠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開始同磁打交道。人們在同磁石不斷地接觸中,逐漸了解到它的某些特性,並且利用這些特性來為人類服務。古人在尋找鐵礦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磁鐵礦,就是磁石。我國古籍中關於磁石的最早記載,是在《管子·地教篇》中:“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
古代人把磁石的吸鐵特性比作母子相戀,認為“石,鐵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因此,漢代初期,都是把“磁石”寫成“慈石”。
對於磁石吸鐵這壹問題,宋代道士陳顯微和道教學者俞琰曾經做了探討,認為磁石所以吸鐵,是有它們本身內部的原因,是由鐵和磁石之間內在的“氣”的聯系決定的,是“神與氣合”使然。
明代末期地理學家劉獻廷在他的《廣陽雜記》壹書中也說道,磁石吸鐵是由於它們之間具有“隔礙潛通”的特性。劉獻廷還把鐵的磁屏蔽作用理解為“自然之理”。
這種力圖用自然界本身來解釋自然現象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水平,也只能作出這樣的解釋。
磁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