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沂孫的人物生平

楊沂孫的人物生平

楊沂孫書名雖高,但其身後的生平資料卻很少。《清史稿·鄧石如傳》後附有百多字的簡傳,後采研究評介楊沂孫者多依此。茲引錄全文:“楊沂孫,字泳春,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官安徽鳳陽知府。父憂歸,遂不出,自號濠叟。少學於李兆洛,治周秦諸子,耽書法,尤致力於篆籀。著《文字解說問偽》,欲補苴段玉裁、王筠所未備。又考上古史籀、李斯,折衷於許慎,作《在昔篇》。篆隸宗石如而多自得。嘗曰:吾書篆籀頡頏鄧氏,得意處或過之,分隸則不能及也。光緒七年卒,年六十九”。光緒七年即公元壹八八壹年。以此上推生年為嘉慶十七年(壹八壹二)。此外,據壹些散見的信劄、詩稿等材料,還可以稍作壹點補充:在壹封致好友元徵,請其為父親撰寫墓誌銘的信中,楊沂孫談到了他的父親“著有《鳳麓萆堂詩稿》,抒寫性靈,於放翁為近。書法融化歐、趙為壹。尤精小揩,至老不衰”。又謂“其遭世變,所論時事及立身制行之宜,不涉高遠奇異,必歸於和平中正”。從中可以了解楊沂孫少年時家庭的氛圍和秉性傳承。沂孫“父憂歸,遂不出”,辭官而專於學術與書藝,也與父親的秉性相近。

楊沂孫書法

楊沂孫早年求學於常州,師從著名學者李兆洛。李曾做過壹任知縣,辭官後主持江陰暨陽書院幾二十年。學問涉獵很廣,長於訓詁考據,鑄造過天文儀器,著作中還有地理方面的書籍。他“論學不分漢宋,以心得為主,歸於致用”。魏源稱其為“近代通儒”。楊沂孫從李所學,主要在於諸子和小學。道光二十三年(1843)楊沂孫中舉後,,任安徽鳳陽知府,後以丁父憂去官。曾經營農商,家業大約因太平天國戰亂而中落。此後便經常往來於家鄉常熟和安徽皖城(今潛山縣)之間,以筆墨自給。常熟的趙宗德(價人)、宗建(次侯)兄弟,在城北有壹處園林“半畝園”,環境十分幽美。園中有壹座舊山樓,收藏古籍、書畫、碑帖數萬卷,是常熟文化名流經常聚會之地。楊沂孫、泗孫兄弟與趙氏兄弟交厚,是半畝園的常客。賞花飲酒之余,自然有詩作。此外,常在半畝園聚會,亦與楊氏兄弟過往密切的,如秀水(今嘉興)楊象濟、金匱《無錫》華翼綸,常熟本地則有龐鐘璐、吳鴻綸等。畫家楊象濟字利叔,號嘯溪,是楊沂孫同治元年在上海結識的舊友。書畫俱古雅,尤長於畫佛像。更奇的是好龜成癖,請楊沂孫顏其居曰“龜巢”,自號“老龜”。華翼綸,字贊卿,號篷秋。精鑒別,富收藏,山水畫師法王原祁,著有《畫說》。龐鐘璐後來則仕途顯達,官做到工部、刑部尚書。同治十壹年八月,時在京任太仆寺卿的內閣學士翁同穌,以丁母憂回家鄉常熟守制。趙次侯在半畝園安排了壹次頗具規模的雅集,邀請了常熟的許多名流。沂孫、泗兄弟亦予座。席間鑒賞金石碑帖,暢論書畫之藝,楊沂孫與翁同穌也相互交換了關於漢唐碑刻的看法。大約六十歲以後的數年,楊沂孫主要在皖城,以賣字為生計。此時書名已著,生活並不成問題,但卻也並不願以書迎合世好,邀寵謀利。身在異鄉,壹種落寞之感,心情也並不愉快。對終日賣字,如書吏般的生活,常常感到十分厭倦。每起思鄉之念。家鄉的朋友也希望他回去,但壹者皖城已經有了壹些賴以生存的基礎,另外,家鄉似乎也有壹些家事上的煩惱,因而猶豫,最終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態度:“緣至自當歸,遲速任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