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萬物壹體與隋代死亡的內容

萬物壹體與隋代死亡的內容

知識點1:隋朝的統壹

1,隋朝的建立

北朝的最後壹個朝代是北周。581年,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隋文帝為隋文帝,國號黃凱。

隋文帝——隋文帝

胭脂井的故事

胭脂井建於南朝和陳。陳是六朝的最後壹個皇帝,他是壹個貪圖享樂,不關心國家大事的皇帝。雖然他在辦公室,經常有前方敵人緊張的報告,陳仍然沈迷於飲酒作樂。公元588年,楊光率領565,438+0,000隋兵分八路攻打建康,最終攻占建康(南靖)。當陳後主聽到外面殺聲震天,他意識到出事了,驚慌失措。他急忙帶著心愛的妃子張麗華、孔貴妃逃到涇陽樓下,想找個地方躲起來。這時,他發現面前有壹口枯井,他趕緊帶著兩個妃子躲進枯井裏。

隋軍終於詢問太監知道陳後主藏在井裏。隋兵大喊著讓裏面的人出來,井裏沒人答應。隋兵又喊:“再不出來就扔石頭進去。”裏面傳來痛苦的叫聲,隋兵用繩子把這三個人從井裏拉了上來。兩名嬪妃當場被殺,陳後主被俘。

相傳當時兩位妃子的妝粉都比較豐富。在進出枯井的過程中,這些粉末都落在了井田上,留下了千百年都無法抹去的痕跡。後人因此把這口井叫做胭脂井,也叫忍辱井。

2.隋朝統壹

①背景:陳後主南部不問政治,但沈溺於享樂。

②事情經過:589年,隋文帝滅陳朝,統壹全國。

意義:隋朝的統壹結束了長期的分裂,順應了統壹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3.隋初的繁榮

(1)度量值:

(1)經濟:編制戶籍,統壹南北貨幣制度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強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2)功能:

①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大大增加了人口和耕地面積,使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2)出現了“治皇”的盛世。

4.589年,隋消滅了南陳,結束了割據政權。秦漢以後,中國再次統壹。隋為什麽能完成統壹大業?

(1)客觀上:

(1)北方民族大融合與南方經濟發展;

(2)長期割據,人民渴望統壹;

③南方陳政權統治腐敗;

(2)主觀上:

(4)隋朝建立後,大力治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

⑤隋滅陳準備充分,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5.回顧上學期所學,哪些朝代結束了分裂,實現了統壹?哪些朝代的首都在長安?

(1)秦朝、西晉、隋朝;

(2)西漢和先秦

知識點二:開通大運河

1,用途:

(1)政治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其他目的:

經濟目的:剝削江南財富;

軍事目的:便於轉移進攻朝鮮的軍事物資;

個人目的:貪戀江都美景。

2.發掘時間:公元605年,楊迪統治時期。

3.隋代大運河概述

隋代大運河示意圖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卓君,南至余杭。大運河是壹條貫穿南北的大動脈。從北到南分為四段,分別是永濟運河、通濟運河、漢溝河、江南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000多公裏。

4.評估:

運河風光

現狀: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汴河懷舊

南朝皮日休

據說隋朝亡國就是因為這條河,但現在它仍在流淌,南北船只也因此暢通無阻。

如果沒有水寺龍船,* * *余的理論是不多的。

(2)功能:

(1)加強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但開鑿大運河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5.楊迪為什麽要開通貫穿南北的大運河?

(1)楊迪利用現有的經濟實力。

(2)以現有的自然河流和古運河為基礎。

(3)國家統壹使楊迪皇帝招募數百萬人成為可能。

知識點三:創設科舉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選拔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的是門第而不是才能,貴族家庭的子弟可以通過門第進入仕途。

九品鄭智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壹項選官制度。首先,中央政府挑選“有智慧、有知識”的官員組成鐘政官員,然後根據家庭背景、品德和才能在鐘政官員所在的縣挑選人才。九品鄭智制度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是家世、德才並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選拔標準開始發生變化,只註重家庭背景。久而久之,官員的選拔權被世家大族壟斷,形成了“上品無貧,下品無紳”的局面。

2.形成過程

(1)文帝即位後,廢除了以前的選官制度,註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2)楊迪楊迪年間,進士科的設立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

3.功能

科舉制度的建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壹大變革,加強了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力,擴大了選官範圍,使有才能的人能夠參政議政,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從此,科舉制度成為歷代選官的主要制度,維持了1300多年。

知識點四:隋朝滅亡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楊迪的殘暴統治。楊迪皇帝喜出望外,不同情和縱容。他在位期間修建了壹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人民苦不堪言,社會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楊迪的殘暴統治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首先在受災最嚴重的山東省爆發,然後蔓延到全國。在起義軍的進攻下,隋朝的統治面臨瓦解。

2.隋朝滅亡:618年,皇帝楊迪在江都被部下殺死,隋朝滅亡。

3.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處:

(1)結束分裂局面,實現統壹。

(2)創造了重要的制度,影響深遠。

(3)建設大型重要工程。

(4)都死於暴政,都是短命王朝。

延伸延伸

1.正確認識大運河的開鑿。

隋朝的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然而,由於楊迪皇帝的保證,隋朝滅亡了,所以後人對這項巨大的工程有不同的意見。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①從主觀原因來看,楊迪開鑿大運河的動機是:首先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有效鞏固對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控制,進而方便江南財物運往洛陽和長安。

從歷史背景來看,大運河的開鑿是南方經濟發展的結果。三國以來,南方不斷開發,經濟發展水平逐漸趕上北方。隋朝統壹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大部分糧食由江南供應。陸路運輸又小又慢,滿足不了需求。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運,是時代的需要。

從歷史影響來看,開鑿大運河必然會帶來沈重的徭役負擔,所以人們將其歸結為楊迪的暴虐行為之壹。但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2.隋文帝為什麽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才能有效統治。舊的官員選拔制度的實權掌握在上層權貴手中。根據家庭背景,有些人在沒有真才實學的情況下上臺,不利於隋朝的統治。

3.科舉制度的進步與局限。

遞進:選官的標準是人才,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公開性;選官權集中於中央,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有利於促進社會發展;打破世襲制和地位低的人進入仕途的限制,有利於他們進入政壇,緩和階級矛盾;有利於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

(2)局限性:大量知識分子迷戀功名,壹旦科考成功,便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將讀書、應試、做官緊密聯系在壹起,“壹切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人生哲學主導著學校教育,嚴重影響著知識分子的思想。

4.秦與隋的異同。

相似之處:

(1)是經過長期分裂後統壹的朝代;都進行了壹些開創性的政治改革,如秦朝建立的郡縣制,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等,對後世影響深遠。

(2)有舉世聞名的大型工程,如秦代萬裏長城、隋代大運河;

(3)由於大規模的建設和暴政,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陳廣起義和隋末山東農民起義;

④都是短命王朝,二世死了。

差異:

①階段和作用不同:秦統壹處於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秦統壹加強和鞏固了封建制度;隋朝統壹時,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這為封建社會繁榮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開國皇帝治國重點不同:秦始皇註重政治制度建設,鞏固政權;隋文帝註重恢復和促進經濟發展;

③對知識分子采取不同的政策:秦“焚書坑儒”;隋朝實行科舉制度來吸引人才。

教科書問題解決

1,思考問題:想壹想,科舉制度和以前的官員選拔制度有什麽重大區別?

前朝選官由上層權貴壟斷,註重門第,不太註重才能;科舉選官的標準是人才,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公開性。

2.材料研究:《舊唐書·李米傳》中寫道,隋末的社會狀況是:“父母不護子,夫妻棄子於匡床。萬戶空墻,千裏有煙火。”想想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社會局面?

材料主旨:父母無力撫養子女,恩愛夫妻被迫分離,千城萬鄉無人居住,萬裏地域無人居住。

原因:楊迪皇帝喜出望外,不在乎人民的力量。他在位期間修建了壹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賦役、兵役繁重,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