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場地的整體布局來看,舒雅和驛站是場地的核心,沿緩坡而建,六車道水平布置。每條巷的庭院寬20米,縱向延伸3-5碼,穿過壹道石門。在小巷和院落之間,垂直地築起兩道高大堅實的石墻相互阻擋,同時形成壹條五尺寬的巷道。整個建築有明暗排水系統,內外城,城門,院門,巷道,院落。外城墻設有東、西、北、南四夾,並有城守、驛站和衙門外圍。有市場,有舞臺,有崗亭,有營房,有監獄,有武術訓練場,有花園,不僅設施齊全,布局合理,而且體現了很強的防衛意識和消防意識。古城留下的是壹座宏偉的石頭城,保存完好。遺址上布滿了石墻、石隧道、石官道、石龍門、石屋檐、石院壩、石地基,觀者嘆為觀止。三五間房子的石檐,壹般只用三五塊石頭鋪就。這些石頭通常長4米,寬1米,厚20厘米,每塊石頭重達3噸以上。最大的石頭長600厘米,寬110厘米,厚25厘米,重4.5噸。
這座古城留下了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壹塊塊石頭加工精美,棱角方方正正,線條順直。盡管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火災和災難、山崩和地震,石墻依然巍然屹立,石階的屋檐依然平直,石龍門依然紋絲不動,壹邊的石壩依然平如磐石。高大的守城石獅,工藝古樸,氣度不凡;庭院中的植物、鳥獸石雕精美生動,寓意吉祥;整齊筆直的石基上,對稱的道路形成壹組整齊的幾何圖案,其砌築技術和形制與德江縣煎茶鎮的宋代古墓極為相似。
古城石墻遺址用的材料也很考究。第壹道石墻是雙層石,墻的中間用河沙填充,而不是土;不僅是石墻,石元壩的底部也是用河沙鋪成的。河沙是填築和鋪路的理想材料。它具有滲水少、受力均勻等優點,能保持墻體和堆石壩的清潔,增加其穩定性。填土不僅汙染墻體和庭院,久而久之還會造成墻體的空鼓和庭院石塊的移位。古城遺址內有300多名居民,大部分姓朱。他們住的房子大多建於清末民國時期。以前的祖屋都在清朝同年被壹軍燒毀。現存民居占剩宅基地不到三分之壹,古城內空置的宅基地和廢棄的集市、戲臺、營房、監獄、訓練場、護城、馬道都用的是莊稼地。莊稼地裏鋪著石門、石檐、石梯、石渠、石馬槽,隨處可見破碎的瓷磚、腐蝕破損的古錢幣、青苔斑駁的瓦礫。據史料記載,富陽縣建於隋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起初屬永州,後屬泗州。唐宋時屬費州,宋代廢棄。
《通典》第183頁上寫著:“富陽在扶水之北。”
《元和縣誌》載:“阜陽郡,中下。東南至州(肥州)85裏。吳德之屬泗州,貞觀四年屬飛州。”
《舊唐書》載:“扶楊。隋仁壽四年,以滏陽水之名奏永州史。”
《新唐書》載:“富川郡,費州,下。貞觀四年,析泗州富川、富陽,設南蠻。土公:蠟。四百二十九,二千零六十九。縣四:富川,(中下。武德入川四年事探析。貞觀四年,貴州為永州,萬元轉飛州,省十壹年。)支持楊,(中下。)Tada,(中下。武德四年建立,改隸泗州。貞觀元年,隸梧州八年。)城市音樂。(中下。四年,武德招撫學生,遷泗州,貞觀元年遷梧州,八年為社員。)"
嘉靖《思南州誌》載:“棄富陽郡。“袁誌”雲位於政府西北80英裏處。隨縣,位於富水北部,屬永州。唐屬費州,宋廢。”
《中國古代地名詞典》載:“隋設阜陽郡,唐初由此而起,後廢。因此,治所在貴州省思南縣西北八十五裏。
此外,《舊五代史》、《太平宇宙的故事》、《地紀勝》、《武學經典概論》、《讀史記紀要》、《貴州通誌》、《貴州古代史》等史書中均有富陽郡的記載。據《元和縣誌》記載,富陽縣距“周”城東南八十五裏。歷史上富陽縣屬泗州的時間不長,從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到宋飛,壹直屬費州。毫無疑問,李繼孚的“州”應該是肥州。肥州市位於德江縣潮堤鎮官寨村(見《德江縣誌》)。“東南八十五裏”是指富陽縣在肥州市西北八十五裏。據85(1等於180張,1張為307厘米)計算,城址在肥州西北的,金鑒茶鎮至合興鄉壹帶。
嘉靖《思南州誌》說,富陽縣位於思南州西北,相距八十裏。按思南府西北80裏魯管計算(明代1為180張,現代制1張為326厘米),城址在合興鄉壹帶。
查查中國古代地圖集,找到富陽縣的圖標位置,在煎茶鎮到合興鄉壹帶。
以上史料指出了阜陽城址的大致範圍,那麽城址的具體位置在哪裏呢?
唐人舊書說富陽縣因富陽水而得名,而通典、嘉靖《思南誌》明確指出富陽縣位於富水之北,富水之北。只要先在煎茶鎮至合興鄉壹帶找到名為“滏陽水”或“伏水”的河道,再從“伏水”以北尋找遺址,就能找到。
從煎茶鎮到合興鄉,只有合興鄉朝陽村有壹條河,原名富水河,也叫富水河。在江北壹個叫中寨的村子裏,恰好有壹個古城遺址。據當地老人的傳說,古城遺址原名“福王城”,或“福王城”、“福王城”。這些稱謂也與“阜陽”諧音重合。從這個角度看,合興鄉朝陽村中寨古城遺址應該是阜陽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