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的百家姓是誰編寫的?

中國的百家姓是誰編寫的?

《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是中國流傳甚廣的壹部膾炙人口的奇書。相傳為北宋初年浙江錢塘(今杭州市)壹位老儒生編寫。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讀來順口,聽來悅耳,易學易記。 《百家姓》實用性極強。中國古代農村以家庭式自然經濟為主體,並且宗法觀念極重,因此對姓氏十分重視,例如:中國農村族姓觀念很濃厚,立家譜、族譜相當普遍,非常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譜系,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譜系。建立或查考族譜、家譜成為重要的維系族姓的社會活動內容,熟讀《百家姓》就可以為此提供方便。 中國的姓氏傳統,經歷了幾千年的綿延不斷的演變過程。家喻戶曉的《百家姓》,壹直成為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並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到今天已有整整壹千多年的歷史了。 明代學者呂坤(公元1536-1618年)在其《社會要略》壹書中就特別提到:“初入禮學(按:即村塾民校)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 而在文字記載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公元1125-1210年)。他有《秋日郊居》壹詩:“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詩下自註:“農家十月乃遣子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 但是,如此鼎鼎大名的《百家姓》是何人所作?何年成書?卻從壹開始就成為難解之謎。 跟陸遊同壹時代的學者王明清(生卒午不可考,主要活動時期在南宋孝宗至寧宗,即公元1163-1224年間)在《玉照新誌·卷三》中就寫道:“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指後期吳越王錢弘俶的謚號,公元648年繼位,公元978年降宋)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指初期吳越王錢镠的謚號,公元907-931年間在位)而下後妃。”這種推測之辭,有壹定的道理,但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此外,南宋學者陳振孫在壹本著名的提要書目《直齋書錄解題》中,著錄有《千姓編》壹卷,為“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采真子記”,此書久已失傳。這《千姓編》與《百家姓》之間有什麽關系?這位“采真子”又是誰?至今茫然不可解。 明、清壹些學者,在筆記中紛紛對《百家姓》進行討論。如康熙初年(約公元1662年以後的壹段時期)山東瑯邪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寫道:“百家姓出《兔園集》,乃宋初錢唐老儒所作。時錢俶據浙,故首趙,次錢;孫乃俶妃;李謂南唐主也。次則國之大族,隨口葉韻;甘漏實多,識者訾之。然傳播至今,童蒙誦習,奉為典冊。乃就其所載,粗為箋註;方諸古今《姓苑》、《氏族(略)》諸書,其猶射者之嚆矢也夫(註:嚆矢hāo shì,響箭,比喻開端或先行者)。” 文中所舉《兔園集》,是指《兔園冊》,亦作《兔園策》,或《兔園冊府》。據王應麟《困學紀聞》雲,乃系唐代李惲(蔣王)命僚佐杜嗣先仿效應試科目的策問制成。該書引用經史解釋,收集古今事跡、典故,以對偶的文句分類編集,有48門、30卷。李惲是唐太宗之子,因取漢代梁孝王的兔園為名,稱為《兔園策》。《兔園策》為學童啟蒙讀物。晁公武《郡齋讀書誌》的說法卻不壹樣,他認為是唐朝虞世南所著,10卷;五代時流行於村塾,作為蒙童課本。《新五代史·劉嶽傳》雲:“《兔園冊》者,鄉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誦也。”今已不存。僅敦煌石窟有唐代貞觀年間手抄本《兔園策府》殘卷及杜嗣先序。看來,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所說的《兔園集》並不壹定是王應麟或晁公武所說的唐代書籍;而是借用其名,泛指韻文體裁的學童啟蒙課本而言。然而也不能否認有另壹種可能,就是《百家姓》可溯源於唐五代時期的某部通俗讀物。如前所述,《兔園冊府》原本有48門、30卷或10卷。焉知其中無“姓氏’壹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