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主要內容寫了魯迅對20世紀初自己在日本留學時的壹段經歷的回顧,重點敘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熱情歌頌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著作者的壹腔愛國之情。
壹、作品簡介
1、《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壹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憶了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的留學生活,表達了深切的懷念之情。
二、作品內容
1、《藤野先生》主要講述了魯迅赴的日本學校求學,準備學成後報效祖國。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壹位名叫藤野先生的任課教授,他教魯迅修改講義和解剖圖,讓魯迅懂得做學問的嚴謹。他對魯迅沒有民族情緒,只當作壹個老師疼愛的學生。
2、到了第二學年的結束的時候,魯迅將離開仙臺,不學醫學了。臨走時,藤野先生交給了魯迅壹張照片,照片背面寫著”惜別” 二字。藤野先生跟那些歧視和侮辱中國人的學生完全不壹樣,在魯迅所認識的老師中,他是最使魯迅感激的壹個。
三、作者簡介
1、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壹。
2、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新青年》雜誌的主要作者之壹。1918年他發表《狂人日記》時,首次采用了筆名“魯迅”,之後廣泛使用這壹筆名,他的壹生,創造了大量進步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四、作品賞析
1、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了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2、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鬥爭到底。
五、寫作手法
1、對比手法:如“清國留學生”是中國人,對祖國的前途漠不關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卻熱望把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這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有作者離鄉背井,刻苦學習,尋求救國道路。
2、白描手法: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是卻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
六、創作背景
1、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9月,轉赴仙臺,進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藤野先生這時正在該校任解剖學教授,魯迅在此認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
2、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