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ng zhòng jǐng
2 英文參考Zhang Zhongji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張仲景為東漢末著名醫學家,人稱"醫聖"?。名機,字仲景。南群涅陽(今河南南陽)人。《傷寒卒(雜)病論》(即《傷寒論》)壹書的作者。主張“六經”辨證,是對經絡理論的重大發展。本書所述以藥物治療為主,也兼論溫針、燒針、熏、熨各法的忌宜等。[1][2]
壹說張仲景嘗任長沙太守,故又稱“張長沙”。約生於東漢和平壹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幼年即嗜醫學,後從同郡名醫張伯祖學醫,得其所傳,通經方。適逢建安(196220)期間,疫癘流行。死傷枕藉。仲景家族原有人口二百多,未及十載,死者已達三分之二,而其中傷寒占十分之七。當時醫家庸俗之風甚盛,墨守成規,各承家技,造成對疫癘無能為力的局面。仲景有感於此,遂精求古訓,博采眾方,精研《黃帝內經素問》、《九卷》、《八十壹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及《平脈辨證》等,撰成《傷寒卒病論》十六卷。書中溶醫經與醫方於壹爐。後經晉王叔和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流傳千余載。其中《傷寒論》載方壹百壹十三首;《金匱要略》載方二百六十二首。其組方原則嚴謹,至今有些方劑仍在應用。人尊其為“眾方之祖”。書中創六經辨證,審因立法,依法定方,理法方藥自成體系。後代辨證論治,即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金匱要略》則為雜病部分,亦為後代所推崇。據傳其尚著有其他醫著,均佚。
4 拜師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戰爭頻繁,社會動蕩,疫癘流行,民不聊生。他看到史書中記載扁鵲治病壹望便知病在何處(見齊恒公的事跡)十分感慨,想到:前人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能?當今居世之士,只知競逐權勢,追求名利,不問人民疾苦,不留心醫藥,精究方術,以解除人民的疾苦呢?因此,他便決心研究醫學,以救死扶傷,解除人民病痛為職誌。張仲景少年聰敏、穩重、善思、好學。他拜同郡張伯祖為師,立誌終身致力於發展祖國醫學事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很快,“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襄陽府誌》)
5 著書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人民死亡慘重,甚至舉族滅絕。正象曹操之子曹植在《曹集詮評·說疫氣》中所說:“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人死之多,使壹些城鎮成了空都。張仲景宗族二百多人,建安紀年以來,未到十年,死於大疫者竟達三分之二,傷寒占百分之七十。面對這種慘痛的景象,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總結繼承了漢以前的醫學理論和實踐,收集民間許多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書中把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癥狀,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引起生理及病理的變化,以及病勢進退緩急等變化,歸經為六個證侯類型。其中三陽經證多為熱證、實證,三陰經證多為寒證、虛證。張仲景根據六經辨證的理論,采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法進行臨床治療。
6 坐堂張仲景主張醫學要不斷進步,醫生對患者要熱情負責。相傳,他做長沙太守時也不忘為百姓解除疾苦。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隨便接近百姓。但他認為只有接觸百姓,才能給他們治病,也才能提高醫術。於是他想出了壹個辦法,即擇定每月的初壹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而專為百姓治病。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仔細地給百姓治病。時間久了,形成了慣例。每逢初壹和十五這兩天,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店)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名醫治學錄》)
7 貢獻